張郁杉
(264003 中共煙臺市委黨校 山東 煙臺)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就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具體來看,可分為以下三個主要途徑: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首要任務是加強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建立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對立法工作的要求。依法治國首先要求有法可依,法律體系的完備就是指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各種重要的關系、重要的活動都要有相應的法律規則加以規范、調整,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邊界。
目前,有些法律文本中宣示性、綱領性、前瞻性的法律條文較多,法律的操作性不強、指導性不夠、實效性不行,對違法成本規定的比較低,不足以產生應有的威懾力,實踐中難以把握。而且,法律本身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和穩定性,對于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缺乏快速反應。
另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人治社會與法治社會的區別不在于有沒有法律和法律的多少,而在于法律是否受到應有的尊重,是人凌駕于法律之上,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國秦朝到清朝,兩千多年歷朝歷代都有當時較完備的法律體系,采取外儒內法兩大核心手段,即文化上用儒家思想教化民眾,政治上用法家的嚴刑峻法維護統治。但這些朝代都不是法治社會,皇權專制時期的“法”,不過是和“術”“勢”一類的,是統治老百姓的方法和工具而已[1]。所以,健全法律體系的同時,還要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培養全社會的法治思維、法律習慣和法律信仰。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行政機關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遵照行政程序法規和行政管理實體法規從事所獲授權的行政管理活動。由于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張和濫用的傾向,有侵犯或損害公民權利的可能性,因此,實行法治的國家,通過行政組織法規、行政管理實體法規、行政程序法規、監督行政法規、行政訴訟法規、和行政賠償法規等一系列配套立法,既保證行政機關有效地行使管理權力、維護公共秩序,又確保行政權力受到控制和約束。
近年來,依法行政的逐漸形成共識,但個別執法機關仍然有越位、缺位、錯位等不公正、不文明、不廉潔、不作為、不規范的情況發生。比如一些民告官的案子,受當地官員左右,造成立案難、取證難、執行難,這些現象表明,現階段亟需加強對相關領導及執法人員的依法監管和法律培訓。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帶頭厲行法治,依法辦事[2]。引導全社會把防官如防賊的意識,放在對依法行政的監督和制度建設上。
公正司法是法治的最終環節,是依法治國的最具體體現。為了確保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在制度設計上必須確保司法機關有獨立行使審判權、檢查權的實際可能。以前,我國司法體制是依附于行政體制,司法機關的人、財、物都受到同級黨政機關的控制。司法不獨立,很容易受制于人。我國雖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司法獨立,但可以借鑒其中的方法。要實行依法治國,必須力爭做到司法機關人、財、物的垂直領導,增強司法人員抵制地方保護主義的能力。
從2013年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司法體制改革以來,司法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逐步啟動,將進一步改革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責權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完善訴訟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切實解決執行難的問題。改革司法機關的工作機制和人財物管理體制,逐步實現司法審判和司法檢察同司法行政事務相分離。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司法隊伍。
民主政治的發展,依法治國的實現,都離不開思想文化這個基礎,離不開公民意識的覺醒和法治觀念的普及。否則,即使有良好的法律,也會在人們的執行和行動中走樣變形,甚至面目全非。
例如北洋政府段祺瑞執政時期的府院之爭,即總統府總統黎元洪和國務院總理段祺瑞的權力之爭,一方認為應該實行半總統制,一方認為應該實行責任內閣制,這個分歧本來可以通過議會加以解決,但當時的議會并沒有這種制度上的自覺。議員們剛從帝制結構中走出來,雖然做了民意代表,但大都以為自己是在做官。當時大部分的軍政界人士,包括議員們自己,都不明白代議制下各自的本分是什么,規則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大家只對權力紛爭感興趣,對于制度建設卻毫無心情和見解。議會在府院之爭中,大多是意氣用事,幫著吵架,使矛盾更加復雜化了。當時的中國政局是表里兩張皮,主流社會流行進化論思維,對來自西方的成功經驗比如代議制等有著制度迷信,但這只是形而上的表面上的設置,真正控制局面的,在操作層面起作用的,還是中國傳統的陰謀權術[3]。當時整個中國,從上到下都缺乏民主法治思維和習慣,所以,出現表里不一的局面,民主共和形似而神不似,也是必然的。
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也曾經在《中國文化的命運》中通過中西對比,總結了中國人缺乏公共道德的四個方面,即公共觀念、紀律習慣、組織能力、法治精神。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不斷豐富,法治理念不斷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也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公民的法律意識、公德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以前相比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法制觀念的樹立和公民意識的養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我們仍然需要從小抓起,改革學校教育,增設公民課程,灌輸公民理念,傳授公民知識和技能,注重培養公民依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