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弘
(115200 遼寧省蓋州市人民檢察院 遼寧 蓋州)
《周易》有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作為核心競爭力在社會個體競爭乃至國家民族發展等領域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文化是國家的靈魂,民族的血脈,檢察文化是檢察人員的精神家園。未成年人檢察事業的檢察文化不僅僅是要懲治犯罪,以“法”去震懾涉罪未成年人,維護公平正義,更要用“情”去感化涉罪未成年人,以“理”去教育涉罪未成年人。達到法與情的統一,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未成年人是億萬家庭的寄托,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背負著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一個未成年人出現問題,毀掉的是一個家庭的幸福,一批未成年人出現問題,危害的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未成年人檢察事業的宗旨是教育、感化、挽救每一個涉罪未成年人。心靈的碰撞,溫暖未成年人的心靈;愛的呼喚,喚回迷途少年。而想要更好地去踐行未檢檢察事業,檢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同樣,未檢檢察事業行穩致遠離不開文化滋養。未檢檢察文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知識點的拼湊,也不單是檢察人員履行職責應爛熟于心的法律知識、專業技能,而是更具人文情懷、博愛之心、更高道德標準和思想境界的文化素養。未檢檢察文化深植于每一個未檢人的內心,指引著未檢人用心去辦案、用愛去溫暖涉罪未成年人之心。同是司法辦案,未檢人卻能讓法律充滿溫情與親和,讓未成年人從內心尊重和接受檢察機關的意見決定。
附條件不起訴,是對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并給其設立一定考察期,如其在考察期內積極履行相關社會義務,并完成與被害人及檢察機關約定的相關義務,足以證實其悔罪表現的,檢察機關將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
蓋州市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在辦理牛某盜竊案時,并沒有簡單的將其交付法院、一訴了之,而是在對其進行了社會調查后,發現其成長中由于母愛的缺失、父親的專橫導致其性格自卑、孤僻。但是牛某的本質是善良的,他的主觀惡習小,認錯態度好,于是我們對牛某作出了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并為其設定了考察期,讓其定期來蓋州市人民檢察院報到,學習法律知識、參加院里安排的公益活動。幾個月后,牛某的不良習慣得到了矯治,法律意識得到了極大地提升,自身的價值觀也走向了正軌。最后牛某順利的通過了考察期,我們對其作出了不起訴的決定。牛某順利回歸社會。
社會調查報告制度指在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刑事訴訟程序中,由特定的調查主體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及審判階段對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個人經歷、性格特點、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社會交往等情況以及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制作書面的社會調查報告,作為公、檢、法機關作出決定或判決的重要參考因素。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規定,“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應當綜合考慮未成年人犯罪時的年齡、對犯罪的認識能力、是否初犯、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情況,予以從寬處罰。”法官在對未成年人被告人確定量刑比例時,要注意充分、全面考慮上述各項要素。而法官對上述各要素的把握最好的依據就是社會調查報告制度。社會調查報告制度更加客觀、真實的反映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主觀犯惡性大小、犯罪動機,從而有利于法官作出公正的量刑。
在審查起訴環節,對于符合法定條件的案件,可以安排在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與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等會見,進行親情感化。
未成年人身處監獄之時,其心理是脆弱的,容易崩潰的,但是面對檢察機關其內心又是抵觸的、畏懼的。很多未成年人在面對檢察機關的訊問時一言不發或者是矢口否認、不肯承認自己的罪行。未成年人此時大多不敢承認罪行,害怕法律的嚴懲,不敢向檢察機關如實交代,怎樣讓涉罪未成年人敞開心扉、坦白罪行呢?親情會見制度,讓涉罪未成年人和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會見,消除未成年人的芥蒂之心,用親情去感化未成年人,盡可能的讓未成年人感受到司法的溫情。司法實踐表明,親情會見制度不僅有利于司法辦案,促使涉罪未成年人如實交代犯罪事實,更有利于溫暖涉罪未成年人,使其深刻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性。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二百七十五條,該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有助于其順利回歸社會。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有利于淡化“前科”這個標簽。未成年身上一直背負犯罪的標簽對未成年人來說是一種不公平,不利于其未來回歸社會。將未成年罪犯的犯罪記錄封存,對其今后的學習就業等均不會造成影響,使其重獲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更好地回歸社會、防止再犯;有利于其更好的就業、升學和促進家庭親屬關系的和睦。
未成年人檢察事業是檢察機關參與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載體,關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關乎萬千家庭幸福安寧,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民族未來。未成年人檢察文化服務于未檢檢察事業,與各項業務、工作有機融合,才能永葆生機。未檢檢察文化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最大限度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實踐中,未檢檢察文化建設既要立足檢察以文化人、以文育檢、以文強檢,又要著力豐富表現未檢檢察特性的文化形式,使未檢檢察與文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