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辰
(710086 武警工程大學 陜西 西安)
近年來,我國法治建設的步伐穩步前行,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全會的形式關注依法治國專題,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法治一詞出現的頻率不斷增加。我國陸續做出了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等重要相關文件,頒布《民法總則》《電影產業促進法》,修訂《食品安全法》《行政訴訟法》《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治舉措,據統計,到2017年6月底為止,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20件,修訂法律101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決定36件,做出法律解釋9件;國務院制定修訂行政法規43部,以“一攬子”方式修訂行政法規125部。
2018年3月11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繼2004年以來十四年之后再一次對憲法進行修訂。作為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規定了我國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為了保障憲法與我國新時代建設形勢相適應,2018年憲法修正案的通過至關重要。在這次的憲法修正案,是我國憲法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將近年來黨的創新成果寫入了憲法法條,例如,確認了新時代我國建設的指導思想,成立監察委員會完善監督機構等,將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工作提升了一個新的檔次。除此之外,我國也在不斷完善以憲法為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生態文明、社會安全、民生問題等方面立法完善也在逐步推進。以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為例,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發展生態文明法治建設。2014新環保法的出臺開拓性的提出了一日一罰、生態保護紅線等環保法律措施,這些措施有效的解決了一些環境治理難題,開啟了我國環保法治建設的新篇章。而繼環保法修訂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也陸續進入修訂議程,各級政府也高度重視環保方面問題,結合地方情況出臺了相關的法規規章,制定環保專項實施方案,加大環保執法力度,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成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包括完善司法責任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辦法,以及跨行政區域法院設計、設立最高法院的巡回法庭等重要舉措。并為了確保司法獨立,國務院陸續發布了《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以及《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等法律文件,進一步維護了司法權威,實現了司法公正,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為司法制度進一步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礎。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十四條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而且報告第六部分首次提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是依法治國理念的進一步深化的體現。
報告中強調了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繼續加強憲法的實施和監督,提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等。
目前,我國的法治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在黨的領導之下我國在立法、執法、司法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當然法治社會的建設還需要民眾的參與,法治宣傳必不可少,形成全民樹立法律意識,主動維護法律尊嚴,將遵法守法踐行于生產生活之中的法律氛圍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