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兵
(315000 浙江同舟(寧波石化開發區)律師事務所 浙江 寧波)
早在2002年,司法部就曾發出通知,律師擔任辯護人、代理人出庭時,必須著全國統一律師出庭服裝、佩戴律師出庭徽章。中華全國律師協會也頒布了《律師出庭服裝使用管理辦法》和《律師協會標識使用管理辦法》,對律師出庭統一著裝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律師出庭統一著裝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是一種禮儀,是對法庭的一種尊重,就像法官開庭穿法官袍、敲法槌,公訴人出庭著制服一樣,它從細節上體現了現代司法文明的進步,然而,現實狀況卻是律師袍由于它的設計的獨特性并未被廣泛穿著,除了一些比較正式的大案或有影響力的案件之外,真正穿著律師袍上庭的卻極少,成為只對媒體“出境”的服裝。
2016年4月13 日最高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的決定》(法釋[2016]7號)勢必讓律師袍穿與不穿的問題再次成為熱議。
(1)律師袍的設計不合理。我國現有律師統一服裝為黑色律師袍,從設計上看,厚重寬大不透氣,衣服無固定紐扣,搭配的領巾對律師袍里面的衣服要求高,需配以襯衫,穿上行動不方便,更不適合日常穿著。律師辦案往往需要攜帶大量資料,對于沒有車的律師來說更是噩夢,帶著一堆資料、電腦擠公交擠地鐵本來就很累了,還要多帶一套厚重頗占地方的律師袍,這給律師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尤其是去外地開庭時更是如此。且一年四季只有一套,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有時一開庭就是半天一天,法庭又未設空調,夏天穿著悶熱的律師袍不僅影響律師專業發揮,也不利于律師的身心健康。
(2)從歷史上看,律師出庭穿法袍戴假發發源于英美等法系,律師的等級分化明顯,只有出庭律師需要穿法袍帶假發,事務律師一般不用,此后法袍逐漸演化成法律權威的標志和象征,著法袍出庭也得到流傳和普及。而我國卻并未有類似的傳統,缺少文化底蘊必然導致相關制度價值無法彰顯,且隨著歷史與傳統的逝去,一些有著穿律師袍傳統的國家,也面臨律師袍存廢的爭論,如今,即使英美法系的律師很多也已經習慣了不再穿律師袍和戴假發出庭。
(3)很多法院沒有完善的硬件措施,沒有設置律師更衣室,律師們只能找衛生間等各種地方換,這對女性來說也會稍顯不雅,若直接穿去,可以想象大夏天穿著厚重不透氣的律師袍擠在四周都是人的公交、地鐵上,汗流浹背,再加上身邊的各種資料,給人的印象只能是混亂、不專業、狼狽不堪的,讓律師的形象大打折扣,甚至會影響到整個法律界的威嚴形象,與規定的本意,樹立法律尊嚴,并期望“對律師的形象建設存在積極意義”背道而馳。
(4)《律師出庭服裝使用管理辦法》更多的是倡導和指引的性質并不是硬性規定,缺乏約束力,懲處措施不明確。加上部分律師對自己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不夠強烈。覺得穿不穿律師袍對于其地位沒有任何改變,穿律師袍無法帶給其律師身份應有的權利,仍然可能面臨會見難、閱卷難、調查取證難等困難,認為穿著律師袍流于形式,無真正意義。一部分律師穿,一部分律師不穿也導致了律師袍穿著的尷尬。
(1)對律師出庭統一著裝進行有效的宣傳和引導,讓律師認識到律師統一著裝的重要意義,律師穿律師服和法官穿法官袍一樣,都體現了司法的文明和進步,既提升了律師職業形象,也體現了法庭審判的權威性和威嚴。律師與檢察官、法官同為法律共同體,統一著裝可以讓人們感到律師與檢察官、法官法律地位的平等,進而增強律師的法庭威儀,律師服應與法袍、法槌一起成為法庭威儀的一部分,也是律師與其他代理人相區別的標志之一。可實行相應的積分獎勵,作用事務所或律師考核的標準之一,鼓勵穿著,形成職業習慣。
(2)讓律師服更有時代氣息、特色,更加人性化,將律師袍改袍為服,充分考慮律師穿著的方便性、攜帶的便捷性,去除原來的厚重寬大元素,將律師袍設計為符合律師職業特點的正裝樣式,參照法官服或檢察官服,冬夏各設計一套,簡潔、莊重、得體。兼具美觀與實用為一體,解決攜帶難、換裝難問題,避免夏天汗流浹背,冬天袍里罩羽絨服等影響形象的問題產生。在制作成本上,考慮律協的律師會費例支與政府財政經費相補助,統一量身定作、統一配發,上班上庭兩皆宜。讓律師服與律師更加融為一體,真正成為律師的身份象征。
(3)切實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為律師依法履職創造良好的環境,尊重律師在法庭上權利的行使,真正做到控辯平等,良性互動,彰顯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意義,提升律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價值,讓律師服所附的價值和意義得到更好的承載和實現,同時讓大眾普遍理解律師服的象征意義,以及法律及法院的莊重和威嚴,讓律師服成為人們心中律師的形象代表,就如同醫生穿白大褂,警察穿警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