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琴
(550025 貴州民族大學 貴州 貴陽)
當今我們在注重計劃生育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對不育不孕夫婦的關心。由于不育不孕夫婦承受著來自自身、家庭和社會的巨大心理壓力,輔助生殖技術的引入給不育不孕的成功治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1]通過人工授精技術使得他們獲得子女的希望變成了現實,不但可以維護社會秩序,而且也有利于穩定婚姻關系。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卻不正確使用,導致社會中出現一些倫理與法律問題。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規章體系來加以規范不良行為是刻不容緩的。
依據相關法律規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在丈夫和妻子一致同意接受人工授精技術時,所生子女應視為其婚生子女,父母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適用《婚姻法》的相關規定。”[2]由此可見,我國法律只規定了在丈夫和妻子一致同意接受人工授精時子女的法律地位,而對未經一方同意而單方進行人工授精情況未作出相應的規定。從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看出我國的法律已經意識到了醫學領域在取得進步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煩惱。
保護后代原則是指醫務人員在實施人工授精過程中應該遵守法律和道德的義務,遵守各種操作規范,維護后代利益的原則。主要體現在:第一,醫務人員必須及時履行告知義務。第二,醫務人員應該積極履行消極的禁止義務。第三,體現在醫療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上。
知情同意權主要是指行為主體在社會行為中特別是民事行為中,對對方所要傳達的信息了解程度應與自己對對方的信息知悉程度相對稱,行為主體并在此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是否同意對方行為的權利。[3]其主要體現在:醫療機構在實施異質人工授精技術之前,需取得丈夫和妻子的同意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醫生還必須履行必要的告知義務,讓病人在了解自己的病情之后作出內心真實的想法。
商業化主要指買賣雙方以營利為目的,在滿足各自需求中平等交換雙方標的物的行為。其主要體現在:在多數情況下社會組織的捐精行為是無償行為,是自愿者在自愿前提下的人道主義行為。因此禁止任何人權錢交易,有不正當、謀求私利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但應該對無償提供精子者給予適當的交通費、用餐費、誤工費和為進行捐精行為所花的其它費用。
保密原則是因隱私權而來,在19世紀90年代,哈佛大學一名法學院教授發表了一篇關于隱私權的文章,在文章中首次談到“隱私權”這三個字。其主要體現在:凡是使用供精方式實施的異質人工授精,供方、受方和實施人工授精的醫務人員這三方都應該保持互盲。醫務人員必須告知捐贈者以后不可打探接受異質人工授精技術的家庭及其后代的任何信息,而且需在書面的知情同意書上簽字。[4]
在民法方面的調整:在生育權的問題上,民法需明文規定夫妻雙方均擁有自由選擇是否使用人工授精技術進行生育的權利。生育要符合傳統生殖方式,不得違背公認的倫理道德觀。在繼承權上的相應的問題,通過人工授精方式出生的子女與自然生殖方式所生子女享有同樣的繼承權,不因其生殖方式的不同而受到任何歧視。
在刑法方面的調整:當人工授精技術在實踐中運用時可能出現具有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關系以及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為,因此需要刑法在實踐運用方面嚴格管制。還可以在刑法中增加關于在實施異質人工授精過程中涉嫌犯罪的罪名,例如:無性生殖罪和非法制造胚胎罪等。[5]
在行政法方面的調整:在制定人工授精技術方面的法律法規時,應在行政許可法中設置相應的許可制度、許可情形和許可程序等。在對于有違背法律法規的情形時,應給予有關責任人員相應的處罰,以規范異質人工授精技術在未來的良性發展。
從倫理視角上來分析,首先,法律是倫理現實的保障。由于法律本身具有普遍性和規范性的特點,因此倫理道德所提倡的善和所譴責的惡可以通過法侓來調整使其規范化;其次,由于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因此具有強制力和權威性的特征,可以通過法律的強制力和權威性懲罰倫理道德中被人們所譴責的行為。最后,倫理是法律實施的前提,政府要做好倫理道德方面的宣傳工作,使人們樹立良好的社會價值觀,降低社會的犯罪率,要利用好倫理道德在法律立法、司法和執法中每個環節的作用。除此之外,“法律”和“道德”具有相互依賴性。倫理道德先于法律產生,法律又源于倫理道德。[6]因此,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法律制度的制定。
眾觀世界的人工生殖技術實踐情況,社會正面臨著這樣與那樣的選擇。要么只看見科學進步的一面,漠視人為因素對生命的干擾。要么將有違日常公認倫理道德觀的相關技術予以否定,用非法手段創造法律所不允許的事物,擾亂社會的穩定。在萬事萬物中,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這個事物的缺點將會有另外一個事物來彌補,這個事物的優點將會填補由另外一個事物缺點造成的空洞。現實生活中必須通過制定相應法律來規避異質人工授精技術與倫理道德產生的沖突,找到能夠容納兩權益利弊的平衡點,利用法律學和倫理學的相互協調規范功能,促進異質人工授精技術的健康協調發展,目的是更好地服務于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