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阿城區農業局,黑龍江哈爾濱 150300)
動物在生存過程中,環境是其賴以生存的主要基礎,家禽種類、疾病飼料以及等也是約束畜牧業生產發展的主要條件。若缺少較為良好的生存條件,任何生物種類良好的遺傳基因都不能較好的展示出來,其中各種疾病也難以防治。畜牧集約化實現的關鍵就是結合家畜生理與行為特點、需求,為其提供較為良好的生存環境。
其一,在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投資的作用下,畜牧場規模普遍較大。以生豬養殖為例進行分析,2016年我國某省從發達國家引進的商品豬約15000頭。相應的配套設備約為30件左右,其中相應的豬場則創建了10個萬頭豬場,一些畜牧場規模為每年3萬頭左右。從養雞角度進行分析,2016年我國某省蛋雞飼養量約為20萬只左右的雞場數量為9個,10至20萬養殖數量的雞場約為24個。通過污染負荷衡量進行分析, 每頭豬污染量為10人,每只雞污染為0.7人,即一個萬頭生豬養殖場約為5萬人的污染物排放量,20萬只雞規模的養殖場與14萬人的排污量相似。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環境的壓力與污染物處理的難度。
其二,家畜糞便排放管理與地址選擇受到法律約束程度相對較小,雖然我國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但其堆放隨意性強,處理力度相對較小、利用率相對較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環境污染的必然性與嚴重性。
其三,當前環境工程設施具有高投入、高消耗、省勞力等特征,使其在飼養密度相對較高以及全封閉飼養環境模式中有著良好的運用。
在對環境調控期間,人為環境管理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當前世界上全年適應家禽飼養的環境相對較少。因此許多地區應結合相應的建筑對各種不利的自然環境進行優化,其中一些地區仍然不能實現良好的飼養環境,只能根據冬季供暖與夏季降溫等方式實現適合的生存環境。在經濟因素影響下不能對空調進行使用,在保溫期間,應充分降低熱能的消失,其中降低熱能消失的主要方法就是對通風進行控制,這也就致使圈舍空氣極為渾濁。
污濁的環境是通過有害有毒氣體堆積形成的,人為環境管理主要是以圈舍中環境渾濁為出發點,利用飼養人員的科學的管理,避免各種有害有毒物質的出現,真正的降低圈舍空氣渾濁現象。在結合人們合理的養護,使家畜更好地適應各種不良生活環境的,進一步避免圈舍環境惡化,提高家畜環境適應能力。其中人為環境管理各流程在家畜飼養中有著極為良好的運用。
例如:降低圈舍中飲水設備的漏水與生活用水量,結合實際需求對氣流與通風情況進行調整,第一時間清理糞便,對異常家畜進行及時隔離以及設備的消毒等。
在客觀因素影響下,人們通常希望在環境與季節不理想時進行較好的畜牧生產,這就需要飼養人員對環境進行創新與改變。其中畜舍是對環境進行控制的主要方法。畜舍模式與飼養封閉程度等應結合地區氣候實際情況等進行合理的明確與選擇。其中畜牧生產與娛樂行業和生產加工行業等有著較大的不同,家畜在圈舍中進行吃喝的同時,還會在圈舍中進行相應的排泄,在客觀因素影響下24小時不能離開圈舍。因此,這時通常會形成較多的有害氣體與微生物等。其形成以及含量的高度與畜舍實際封閉情況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在集約生產條件中,家畜飼養環境的調節與控制比工廠以及娛樂場所等控制更為困難。
同時,想要創建家畜生長的良好環境,通常需要對全封閉圈舍進行使用,其投資成本不僅相對較高,能耗也相對較大,其中完善環境的形成也存在相應的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新鮮空氣流失導致空氣渾濁,對家禽飼的健康生長有著嚴重的不良影響。其中在家禽行為習慣以及互動等受到約束期間,還會致使其體質的降低,使其免疫力以及抵抗能力相對較弱。
因此,通過上述的分析與研究可以發現:其一,在對發達國家先進設備、技術與經驗進行引進與學習期間,應充分結合我國實際飼養需求與情況,不能出現照搬現象。各發達國家現代化畜牧業生產設備與技術主要是在其成本較為深厚,能源極為充足以及勞動力缺失的條件下逐漸形成的,但我國國情與其具有著較大的差距。其二,畜牧業集約化生產模式缺乏相應的完善性,需要飼養人員結合實際需求進行相應的創新與完善。其三,畜舍是對飼養環境進行控制的主要方法,其調節與形式應充分結合養殖地區環境實際情況,真正地實現因地制宜。對養殖地區環境資源進行科學利用,這也是進行建筑物環境設計的主要參考依據。其四,畜牧生產期間的各種設備與畜舍應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不能對其形式較為重視。也就是對投入成本、生產質量和效率較為重視。其五,在進行畜牧生產技術、設備等規劃設計期間,應嚴格以家畜生長需求與生理特征等為基礎。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畜牧生產中,環境與環境管理較為重要,同時在客觀因素影響下,當前畜牧生產中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因此相關飼養人員應結合現代化畜牧生產特點,通過人為環境管理、畜牧環境設備管理等方法促進現代化畜牧生產的創新與優化,在不斷優化畜牧生產環境同時,促進畜牧生產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葛夢蘭.樓層式現代化豬場生產工藝設計[D].四川農業大學,2013.
[2]董艷紅.對集約化畜牧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分析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