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長春 130062)
在疫苗使用過程中,有多種因素會影響免疫效果,比如疫苗保存方法不對導致疫苗變質、疫苗用量錯誤起不到相應的免疫效果、免疫程序出現錯誤導致疫苗免疫失敗等。加強對免疫過程的控制,是提高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途徑,在免疫過程中必須要根據疫苗的用法說明,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免疫,從而提高免疫水平。
疫苗質量問題是影響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常見的疫苗質量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疫苗本身不合格。在生產疫苗的過程中,有可能個別動物疫病凍干苗有失真空現象,檢驗時出現漏檢,有的防疫人員又缺乏相應的認識,使用疫苗之前不對疫苗進行檢查,不管疫苗是否真空,都將疫苗看成是合格品,使用了有問題的疫苗進行免疫,導致免疫失敗。第二,疫苗保存不當。在疫苗運輸過程中出現疫苗瓶蓋松動,導致疫苗的真空狀態被破壞,效價降低。或者在運輸和保存的過程中受到陽光直接照射,將疫苗取出的時間過長,疫苗稀釋之后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使用完畢,都會導致疫苗效果受到影響,甚至是完全失效。第三,使用過期的疫苗。一般在對動物群進行免疫的時候,打開的疫苗要立即使用完,隨著疫苗研究技術的不斷創新,疫苗的使用時間得到延長,但也要求要在6小時以內用完。有的防疫人也不注重疫苗管理,使用過期的疫苗。
免疫程序正確、科學是提高免疫效果的重要措施,當前很多免疫人員在對動物進行免疫的時候,程序不合理,從而導致免疫失敗。免疫程序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母源抗體的干擾。免疫的關鍵是要排除母源抗體干擾,確定合理的首免日齡,在免疫過程中有的養殖人員沒有做好免疫控制,對免疫程序的設計不合理,導致接種免疫的動物進語音較高的母源抗體滴度,接種的疫苗被先天的母源抗體中和,從而影響接種效果。第二,免疫程序不適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每一個養殖場的實際情況不同,在免疫過程中忽視了本場地的實際情況,部分動物個體有差異,免疫人員沒有采用差異化操作手段進行免疫,從而極大地影響了免疫水平。第三,未按規定程序接種。在免疫過程中按照規定程序重復接種是強化免疫效果的有效方法,一些養殖戶對免疫程序不重視,對某種疫苗的免疫期不顧不問,認為只要接種一次就足夠,導致疫苗達不到相應的免疫效果,導致免疫失敗。
在免疫過程中對免疫過程進行操作控制是提高免疫水平的關鍵,人為操作不當是引起免疫失敗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免疫接種劑量不對,在免疫的時候給動物注射的疫苗劑量不足,又沒有及時進行補充,導致免疫失敗。第二,注射設備的選擇不當。有的免疫人員在進行免疫接種的時候為了方便而選擇短粗的針頭,注射的針孔較大,而且比較淺,疫苗只能達到皮下脂肪層中,影響動物對疫苗的吸收,而且還可能會導致疫苗從針孔流出,減少了疫苗的使用量,導致免疫失敗[1]。
飼養管理過程也會對動物的接種免疫效果產生影響,例如飼養過程中給動物飼喂霉變的食物,動物的生長環境不清潔,沒有及時消毒等,導致機體出現不同病癥,而且機體的抵抗力本身較弱,也會影響免疫效果。
疫苗質量是影響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由于疫苗本身的質量問題,很容易導致疫苗免疫失敗。對此,在免疫過程中必須要積極加強對疫苗質量的監管。第一,要對疫苗的廠家進行嚴格監管,確保廠家生產的疫苗滿足條件,不會產生質量問題。第二,要加強對疫苗科學合理地保存,在疫苗運輸過程中要將其密封保存,防止運輸過程中受到陽光直射,在保存疫苗的時候要使用專門的倉庫和冷柜,根據不同疫苗的保存要求進行科學保存。一般凍干疫苗適合放在-10~20℃的冷凍環境中,溫度越低,保存的時間越長,疫苗的活性越高。第三,在使用疫苗進行免疫之前,應該要對疫苗進行檢查,確保疫苗合格,沒有變質之后才可以用于免疫。
在免疫過程中,必須要設置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要結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或者養殖場所在區域的各種疫病流行情況,對動物的品種、日齡、母源抗體水平等進行監測之后做出合理的判斷,選擇適應的疫苗,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且根據具體情況對免疫程序進行調整,從而使得整個免疫過程更適合養殖場的實際情況,提高免疫水平。在免疫過程中,一般在40~50日齡進行免疫最合適,此時的母源抗體基本消失,對疫苗產生的影響最小。
在免疫注射過程中應該要注意幾個重點內容:第一、用連續注射器接種疫苗時應該要對注射的劑量進行反復校正,防止出現較大的誤差,一般疫苗的注射量與理論要求的注射量之間的誤差不能小于0.01ml。第二,選擇合適的設備。在注射過程中針頭不能太粗,防止拔針后疫苗流出,同時要對各種注射所用的設備進行消毒,及時更換,防止共用針頭帶來交叉感染。
在養殖過程中要對動物的飼養管理過程進行規范,減少動物的應激反應,例如對動物食物質量進行把關,飼喂健康、安全的食物,對動物生存環境進行控制,定期進行消毒、清潔等,使得動物自身保持良好的體質,減少應激反應的危害[2]。
參考文獻
[1]孫容非.動物免疫失敗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畜牧獸醫雜志,2014,33(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