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雜多 815399)
牦牛為高寒地區特有牛種,為生長在最高處的哺乳動物。據統計,國內現有牦牛數量在1300多萬頭,占世界牦牛總數的85%以上。文章根據高寒牧場養殖的實際情況,就牦牛的放牧管理做要點闡述,以供參考和借鑒。
牦牛群的放牧管理,因種群的類型、季節的不同,而略顯差異。基本上,應把控的原則在于:夏秋季節早出晚歸,冬春季節晚出早歸,這樣的安排適合時令季節特點,同時有利于抓膘和生產優質肉品。
此季放牧重點任務,在于;抓好牦牛膘情,做好配種工作,提升產乳量,確保當年屠宰牦牛能盡快出欄,為其他牦牛越冬打好基礎。向夏秋牧場轉移,應力爭早出冬春牧場,牦牛轉移期間,行程安排每天在10~15km,達到邊放牧邊移行的目的。
夏秋季節放牧,務必:早出晚歸,酌情延長放牧時間,促使牦牛多采食牧草。中午氣候炎熱時,尋找陰涼地安排休息,做好防中暑準備。出牧后由低逐漸向通風涼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質量差或適口性差的牧場,逐漸向牧草質量好的牧場放牧。在牧草質量較好的牧地上放牧時,要控制好牛群,使牦牛成橫隊采食,保證每頭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亂跑踐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費。
夏秋季節放牧,安排好輪牧很關鍵。結合牧場安排,及時調整更換牧場,確保牛糞能均勻播撒在牧場上。同時,通過輪換牧場,減少對場地的踐踏,更有利于植被的改善,能有效提升牧場產草量,而降低寄生蟲病的感染概率。
當定居點距牧場 2km 以上時就應搬遷,以減少每天出牧、歸牧趕路的時間及牦牛體力的消耗。帶犢泌乳的牦牛,10d 左右搬遷一次,3~5d 更換一次牧地。應按牧場的放牧計劃放牧,而不應該趕放好草或搶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驅趕牛群為搶好草而奔跑,造成對牦牛健康和牧場的不利影響。
冬春季節放牧重點任務:在于確保牦牛安全越冬,注意母牦牛保胎,確保妊娠母牛能順利產仔,大大提升犢牦牛的成活率。
冬春季節放牧,務必:晚出早歸,更好利用中午水分,及時安排放牧和飲水。遇到晴天時節,放牧安排在山坡或陰山面。遇到風雪天,放牧應避開洼地和山灣。放牧應在順風方向安排。
懷孕母牦牛避免在冰灘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時飲水。剛進入冬春季牧場的牦牛,一般體壯膘肥,應盡量選擇未積雪的邊遠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遲進定居點附近的冬春季牧地放牧的時間。冬春季風雪多,應注意氣象預報,及時歸牧。
在牧草不均勻或質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時,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讓牛只在牧地上相對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只在較大的面積內每頭牛都能采食較多的牧草。冬春季是牦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時間,除跟群放牧外,有條件的地區還應加強補飼。特別是大風雪天,劇烈降溫,寒冷對乏弱牛只造成的危害嚴重,一般應停止放牧,在棚圈內補飼,使牛只安全越冬過春。
放牧場地的利用,無論是冬春牧場,還是夏秋牧場,通常都是半年的利用年限。同時,還應兼顧牧草長勢及氣候變化情況。每年的4~5月份,進入夏初,將正群分群放牧,分批次轉入夏秋牧場。每年的11~12月份,詳細清點存圈數量,轉入冬春牧場。但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往往出現:夏秋牧場草地利用不足,而冬春牧場草地利用過度。這樣的結果就是,草畜矛盾壓力大,供草季節性不均衡。冬春牧場養殖的牦牛長期處于半饑餓的狀態,而導致牦牛掉膘嚴重。
現在牦牛在草地畜種結構中的比例失調,使本來已不太合理的牛、羊比例更為不合理;使冬春季牧場的草畜矛盾進一步擴大,出現了嚴重的超載、過牧現象。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優化牦牛種群結構,控制或減少牦牛數量的發展,才能合理利用草地資源,以求提高牦牛乳、肉等產品量及經濟效益。
夏秋季節放牧的牦牛群,應根據牧草長勢、牦牛群大小,做到每10~40d搬遷1次牧場。搬遷路線和方向,逐步固定下來,確保年年如此。兩次放牧地的選擇,不能超過20km,避免長途跋涉發生意外。
冬春季節放牧的牦牛群,在搬遷的時間間隔上,可適當延長一些。通常情況下,一個冬春季節,能搬遷予2~4次即可。或者,牦牛群較小,條件較允許的情況下,應給于適量的補飼,滿足其長勢營養需求。或者,在整個冬季不搬遷,推廣半舍飼養殖技術。
在牦牛放牧管理中,處理好與草場的矛盾關系很重要和關鍵。對牦牛群的放牧管理,因種群的類型、季節的不同,而略顯差異。通常情況下,夏秋季節放牧,應注意:抓好牦牛膘情,做好配種工作,提升產乳量,確保當年屠宰牦牛能盡快出欄,為其他牦牛越冬打好基礎。冬春季節放牧管理,重點任務:在于確保牦牛安全越冬,注意母牦牛保胎,確保妊娠母牛能順利產仔,大大提升犢牦牛的成活率。在四個季節性牧場中,合理有效利用牧場地,在短短半年時間內,能確保牦牛養殖不掉膘情、不影響繁殖,冬春季節放牧時,應注意晚出早歸,更好利用中午水分,及時安排放牧和飲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此季推廣半舍飼養殖,更好解決畜草矛盾大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鷹昊,格根圖,劉興波,等.不同利用強度對草甸草原牧草營養品質的影響[J].中國草地學報,2016,38(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