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畜牧獸醫局,山東五蓮 262300)
保育豬也可以稱之為斷奶仔豬,在其斷奶后需要獨立覓食。由于其生活方式、飲食方式的轉變,對其生長發育狀態也會產生較大影響。這一階段中如果飼養管理的方式不當,則會對保育豬的生長與發育效果產生較大影響,故而需要全面提升飼養管理的重視程度。文章將基于保育豬飼養管理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研究活動帶來一定借鑒價值。
保育豬飼養管理期間,可以通過建立明確的管理制度,遵循科學的管理理念,細致記錄保育豬狀態及合理控制養殖的環境等方式,提升保育豬飼養管理的整體效果。
(1)引入“全進全出”機制。即為在保育豬入舍前,對保育舍實施全面的清潔,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將舍內欄板、飼料槽等予以全面的拆開清潔處理[1]。應用高壓水槍沖洗,保證其清潔度。且可以將舍內的墻壁、天花板,地面、窗戶和料槽等予以綜合處理,保證整體空間的清潔與衛生程度[2]。(2)制定衛生安全處理制度。即為對保育豬舍內部欄位、飼料槽進行嚴格的衛生管理,細致檢查飲水器的通暢情況,確保電線、電氣完好無損,門窗關閉是否正常等等。嚴格按照規范對保育豬舍進行溫度、濕度的控制,通常情況下可以將保育豬舍溫度控制在28℃~30℃之間。
針對剛剛斷奶的豬仔而言,需要在原圈舍待7d左右后,轉移到準備完好的保育舍中。在實際的分群處理期間,需要遵循“原窩同圈”“體重相近同舍”的管理理念[3]。針對體積較小、體質較差的豬仔,則需要采用單獨分群飼養與管理的方式。在保育豬進舍后,對其進行細致性管理,具體包含睡臥的區域、排泄的區域等等。
保育豬飼養期間,建議以自由覓食為主,且記錄好保育豬的料飼喂養時間、飲用情況等等,且需要保持料槽不斷料[4]。保育豬入舍后,采用代乳料喂養7d左右時間之后,慢慢減少代乳飼料的用量,避免出現過激問題,且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思想理念,保證保育豬能夠穩定過渡到保育期。保育豬進去豬舍之后,需要提供溫開水,特別是在進入豬舍前3d內,每頭保育豬飲水量需要控制在1kg左右,4d后飲水量需要顯著增加。當保育豬體重達到10kg的情況下,則其日飲水量需要上升到1.5~2L。飲水量不足的情況下,則會直接影響到保育豬的食量,且致使保育豬生長受限。特別是在夏季,需要至少安裝兩個飲水設備,滿足保育豬的飲水需求。
規范保育豬的飼養環境,保育豬舍仔豬數量在15頭到20頭之間,不能高于25頭。保育豬舍采用漏縫、半漏縫地板模式,平均每頭仔豬的占圈舍面積需要基于其體積進行科學控制,避免空間過大或者空間過小,增加保育豬患病的記錄。同時,還需要采用保溫控制的方式,為冬季保育豬的正常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保育豬舍內需要設置加熱設備,一年四季保持在適宜生長的溫度下,避免溫度過高或者溫度過低致使保育豬產生疾病。
保育豬飼養期間,需要在全面了解常見疾病基礎上進行預防性管理,避免保育豬疾病的產生與發展。
針對于常見的副傷寒病,可以為保育豬仔豬定期接種副傷寒活疫苗進行預防。同時在日常保育豬管理期間,需要對圈舍進行定期消毒與清潔處理。細致檢查保育豬的飲食情況、喂養情況等等,且可以在豬飼料中適當增加抗生素。
一旦保育豬出現副傷寒病,則需要及時予以隔離處理,交換應用慶大霉素、磺胺類及呋喃唑酮等予以治療。基于保育豬的實際病情進行補液、解毒及強心治療等等。針對于已經死亡的病豬,則需要快速進行深埋、銷毀處理。
流行性腹瀉以疫苗接種為主,產前30d左右為母豬實施接種,疫苗為豬流行性腹瀉二價苗、傳染性胃腸炎等,以母乳喂養的方式增強保育豬個體的免疫能力。針對于已經患病的保育豬,則需要在隔離處理基礎上,以抗菌或者補液的方式進行治療,皮下注射腹瀉高免血清,且適量補充的生理鹽水。
接種疫苗,適量喂養黃芪多糖粉、抗生素或者板藍根等,增強保育豬病毒抵抗能力。氣喘嚴重的病豬,予以冰蟾熊膽注射液肌注。
保育豬飼養期間需要堅持科學的管理理念,基于保育豬舍的實際情況以及保育豬狀態予以管理。保育豬過渡階段中,需要密切觀察其狀態,將“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融入其中,且認真學習保育豬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的相關知識,嚴格執行各項衛生與安全管理制度,最大限度降低保育豬疾病發生率,提升保育豬飼養管理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劉志偉,楊永平,李東,等.保育豬呼吸道疾病發病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豬業科學,2017,34(9):139-140.
[2]廖啟順,李志祥,丁聯成,等.2009~2010年部分豬場豬主要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畜牧獸醫,2012,39(2):194-200.
[3]李俊,董書昌,趙聖明,等.生物發酵床用于保育豬疾病防控效果觀察[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5,34(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