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博興縣飼料獸藥監察所,山東博興 256500)
生態養殖不僅受到政策性引導的影響,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費市場因素的刺激與促進。雞養殖生態化不斷發展與完善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受到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以及養殖成本等因素影響所決定的。在現階段的生態養殖模式中,主要是林地、山地以及果園養殖。同時生態養殖經濟與環境價值也相對較高,可充分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生態雞養殖期間,牧草、昆蟲以及槽草籽等都屬于較為良好的雞飼料。其中生態雞養殖還可提高與自然環境的接觸效率,在具有較為良好防護工作時,還可充分降低各種傳染疾病暴發概率,提高雞養殖期間的存活率。與此同時與圈養雞相比,生態雞養殖成本相對較小,經濟價值更為明顯。
結合實際需求對生態養雞模式進行廣泛的使用,可在基礎上對水土流失現象進行緩解,并實現對附近自然生態環境的創新與優化。在生態養雞期間進行林下種草可形成較為良好的草質資源,其也是屬于優質的雞飼料。生態雞養殖的不斷發展,還可促進肥催草、草養雞的良性循環結構,充分促進生態維護力度的全面提升。
在生態雞養殖期間,對于養殖品種的選擇需要以市場需求導向為基礎。在實際養殖期間,耐粗糧土雞與仿土雞品種屬于最為良好的飼養品種,例如土雞以及三黃雞等。在選育雛雞期間,需要確保其來自于較為健康的雞群,并要求其出殼較為正常,卵化率相對較高。與此同時,較為良好雛雞需要具有較好的精神狀態與柔軟的身體,其中叫聲也需要響亮與清脆。
生態雞養殖喂食期間,需要以農副產品為基礎,主要對自配料(玉米、菜葉、酵母、米糠等組合而成)進行使用。另一方面,還需要結合生態雞生長與喂料需求,對特殊的飼料進行添加,如泡桐葉粉、松針粉等飼料。這些添加飼料的成本相對較低。并且沒有任何添加劑。
首先,育雛階段養殖管理。飼養人員在育雛前需要對飼養用具以及雞舍進行科學的清潔,接著使用3%氫氧化鈉溶液與0.05%強力消毒粉溶液進行消毒處理,再結合飼養數量明確育雛室的規模,通常情況下,10m2育雛室可育雛約2400羽,50m2育雛室可育雛12000羽。在育雛出殼后約18~24h,需要使用5%白糖水進行初飲處理,并在初飲后2.5h左右進行喂食。在喂食前需要使用少量碎玉米,促進育雛胎糞的排除,降低白痢的發生概率。在7~28d時間內,主要為飼料過渡以及放養鍛煉雞體制階段,在雛雞28日齡前需要停止粒料的喂食,并對自配料進行使用。提高生態雞采食飲水質量,防止料與水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
其次,生長階段管理。這一階段也被飼養人員稱之為“吊架子”,在這一階段中不需要對其生長速度與肥瘦進行關注。在雛雞飼養為120日齡前,需要關注的內容為:保證雛雞臟器的良好發育,并以長骨肉為基礎。日糧的營養含量要相對較低,實現少喂食多運動。結合自然環境的改變對飼料結構進行調整,對養分進行合理分配。在夏季陽光照射時間長強度大時,可進行放養。同時搭建相應的涼棚,保證其具有清潔與充足的飲用水,并制定完善的防中暑準備方案。
在雛雞日齡達到120d時,已經較好的遠離了各種疾病的高發期,其骨架也已經基本形成。在沒有外來病毒后感染時,具有較高的育肥效果。其中需要對用料進行控制,對無污染、無殘留以及無病毒的源性飼料進行使用。
結合雞飼養環境特征,對喂料營養進行調節,優化雞群結構,促進疾病防控質量的快速提升。對日糧纖維水平進行控制,促進合理比例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可也有效對微生物進行科學控制。不斷對低溫育雛進行嘗試與使用,促進雛雞抗體能力的快速提升,也可對相應病疫進行預防。與此同時,對土霉素、大蒜混合藥液等進行存儲,對雛雞著涼、消化不良以及感冒等問題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消毒管理對于雞場環境的優化具有重要作用,消毒時間、方法以及次數需要結合實際需求進行明確。通常在育雛前需要進行徹底全面的消毒處理。其中可對消毒劑進行使用,如0.3%過氧乙酸、0.1%派斯德百毒殺等,輪回交替用藥有著較為良好的消毒效果。另一方面,還需要進行良好的驅蟲管理,使用10%石灰溶液、生石灰、3%氫氧化鈉溶液等,可更好提高驅蟲質量。
雞傳染性疾病需要結合飼養地區實際情況進行明確,并以預防為基礎,進行相應的接種免疫。在4d至5d日齡時進行白痢預防接種,每一千羽需使用750g桴薊、250g白頭翁以及500g白芍進行熬水喂食,每天喂食1次,連續3d。在10至20日齡時,需進行防球蟲。并利用中草藥進行預防。每一千羽需使用龍膽、干草以及茯苓等藥材25g,進行粉碎攪拌后預防效果相對較強。在50日齡時,應進行一次驅蟲,對25mg左旋咪唑進行使用。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生態雞養殖的逐漸關注,在實際雞養殖期間則需要通過明確養殖品種、提高配料用料重視程度以及各階段養殖管理等方法對雞養殖進行管理,真正地實現生態雞養殖,充分的滿足可持續發展相關需求。
參考文獻
[1]葛旭芳.基于生態理念的雞養殖管理措施研究[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10):95.
[2]王方明.基于生態理念的雞養殖管理措施研究[J].鄉村科技,2017,(1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