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職業技術學院,山西長治 046000)
中國蒙牛、伊利、完達山、飛鶴、君樂寶等乳制品企業,是我國支柱性產品,每年的產生的畜牧養殖糞便污總量將近4億噸,排放物化學需氧量1268萬噸,占農業源排放總量的96%,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也在污染著地下水資源,污染空氣質量,傳播各種疾病,鑒于此,2017年8月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印發的《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工作方案(2018-2020年)》,將整合各種養業循環一體化項目、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的專項投資,采取整縣推進的方式,重點支持牛養殖大縣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糞污收儲運體系和利用機制,確保有糞污再次利用實現可持續運行。
隨著我國全面開展養殖場污染整治攻堅專項行動,重拳取締“低小散”養殖場,改造提升規模化養殖,采用集約化養殖技術,改變以往養殖業無序現象,生態環境污染指數提高了許多,做到整治促進大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幾下幾方面;
雖然全面各地牛場養殖基地都遠離居民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空氣污染,但是各個養牛基地在糞污處理后,土地吸收能力差,缺少與養殖規模相匹配面積的農田消化排泄物,糞便堆放或者掩埋時間過長,在發酵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廢氣污染,影響當地空氣質量,造成空氣二次污染,影響奶制品質量,同時還會影響深層土地質量,不利于生態環境平衡發展。
目前我國大小養殖場都納入糞污治理工程,但是許多小規模養殖戶數量多,他們在糞便排污處理上,投機取巧違規操作,許多小型養殖基地臨河而建,各種牛場糞便、尿液、消毒用品、注射器械以及廢棄物一起倒入河里,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不斷破壞我們生態環境。
保護人類生存環境人人有責,作為政府監督管理部門,部分省份和畜牧大縣對這項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缺乏配套政策措施,沒有把整縣治理和項目實施統籌起來謀劃,部門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種養循環的發展機制缺乏頂層設計,畜禽糞污資源第三方集中處理方面創新與探索不足。
擴大牛場養殖規模,主要是擴充牛場糞污排放面積,提高牛廠糞污處理效率,減少糞便存儲時間,提高單位土地消納能力,減少環境污染,為種植業提供良好的肥料,進而實現綠色新生態養牛場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采用先進的技術,把牛糞生產成壓塊燃料、牛床墊料,液態菌肥等產品,新型壓塊牛糞產品有利解決糞便排污的問題,同時還提高了牛糞的利用率,實現規模化養殖場污染物零排放。還通過生產新燃燒牛糞燃料塊的加熱爐出后850°左右的高溫,對脫水后的固體牛糞烘干滅菌,殺死雜草種子和致病細菌,解決了規模牧場的牛床墊料問題;致密加工的牛糞生物質壓塊為多功能高溫牛床墊料和燃料塊壓塊生產線和牧場提供燃料。脫水后的液體牛糞進行微生物發酵,制成液態有機肥。創造出養牛行業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模式,探索出了糞污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的道路,催生了養牛行業的第三方治理,從根本上解決了規模化養牛場糞污污染問題,推動了中國牛場產業一體化融合發展。
從目前全國畜牧養殖污染整治工作來看,許多省份的畜牧大縣政府引導和監督力度不夠,去年,農業部印發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方案(2017-2020年)》(農牧發〔2017〕11號),公布了近600個畜牧大縣名單,其中近半數牛場糞污處理工作存在問題,各省級畜牧部門務必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按照《意見》和項目實施要求,以畜牧大縣為重點,進一步理清思路,制定工作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完善工作機制,出臺配套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到2020年畜牧大縣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努力做到牛場養殖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兩手抓。
合理劃分養殖土地面積,科學處理畜牧糞污,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是促進畜牧業綠色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各地畜牧部門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認真學習貫徹《意見》精神,針對工作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研究推動解決,加快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確保各項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實到位。
自從養牛場糞便污染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全國各地奶牛場強化規范養殖,改變以往養殖業無序現象,建設了糞便排泄物治理提升項目,改造提升規模化養殖,促進大提升,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探索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專業化能源利用、規模場配套消納地種養循環等多種治理模式,走出一條生態循環、干凈清潔、發展有序的畜牧業發展新路,引領全國畜牧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確保我國生態環境有機循環。
參考文獻
[1]孫真真,劉秀娟.荷蘭奶牛糞污治理對河北省的啟示[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20):15-18.
[2]陸秀娟,肖玉海.淺談規模化養牛場糞污的控制[J].吉林畜牧獸醫,2017,(1):42-43.
[3]楊明珍.規模養牛場糞污厭氧發酵制沼氣工程設計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18):11072-1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