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雜多縣牧業經營管理站,青海雜多 815399)
有研究證實:成蟲多寄生在犬小腸內,當寄生數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可造成機體的嚴重貧血,極度消瘦,以及水樣的腹瀉。根據相關病例的調查證實,在牛、羊、人的內臟中均可檢疫出包囊,而嚴重威脅到公共衛生安全。棘球蚴病在地方經濟發展中造成的危害是不容被忽視的,有調查證實:每年國內約有感染棘球蚴病的牛羊達5000萬頭,而應此病感染而造成的臟器廢棄形成的經濟損失在30億元以上。對人類的危害體現在,國內棘球蚴病患者約有40余萬人,一般在人感染后術后極易復發。
棘球蚴病是棘球蚴病的俗稱,是由棘球絳蟲的幼蟲(棘球蚴)所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成蟲(棘球絳蟲)寄生在犬的小腸中,引起犬的棘球絳蟲病。棘球蚴主要寄生在牛、羊、人及其他動物的肝臟、肺臟等器官中。棘球蚴體積大,生長力強,可使周圍組織萎縮和功能障礙,也易造成繼發感染,包囊破裂可引起過敏反應甚至死亡。
犬小腸中的棘球絳蟲體長在5mm以下,像細線頭一樣。蟲體呈帶狀、扁平,分為4~5個節片,包括頭節、頸節、體節、成熟體節和孕卵體節。棘球蚴為包囊狀結構,內充透明液體,像塑料袋中裝水似的,大小由豌豆到核桃大,有的像西瓜一樣大。囊內含原頭蚴和膠狀物。每個發育良好的囊內含有多達200萬個原頭蚴。原則上,每個原頭蚴在犬小腸內可以發育成為一個成蟲。我國范圍內存在的棘球絳蟲有3種:細粒棘球絳蟲、多房棘球絳蟲和石渠棘球絳蟲。
①細粒棘球絳蟲。細粒棘球絳蟲的幼蟲叫囊型棘球蚴或囊型包蟲,主要寄生在牛、羊及人體內,引起的疾病叫囊型棘球蚴病。
②多房棘球絳蟲。多房棘球絳蟲的幼蟲叫泡狀棘球蚴,它可以寄生在人體的肝臟,主要寄生在鼠類的體內。引起的疾病叫泡型棘球蚴病。泡型棘球蚴病和囊型棘球蚴病不同,泡狀棘球蚴由許多小囊泡組成,小囊泡可以相互連成網狀,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地向周圍擴散生長,長出新的囊泡。所以,泡型棘球蚴病又叫寄生蟲癌癥。但泡型棘球蚴病的發病和流行遠低于囊型棘球蚴病,僅占10%。
③石渠棘球絳蟲。目前僅從高原鼠兔體內分離出該絳蟲,還沒有牛、羊及人感染病例。
發現有牦牛感染棘球蚴病,務必要及時隔離診治,通過切合實際的用藥措施,起到科學用藥康復治療的目的。
經藥敏實驗,這些藥物有不錯的療效。
阿苯達唑20mg/kg,內服,1次/d,連續用藥1周,康復效果不錯。或者,用吡喹酮,30mg/kg,內服,1次/d,連續用藥3~4次,治愈效果不錯。
棘球蚴病癥狀表現不明顯的,建議每年的春秋季,定期預防性驅蟲1次,對于控制此病的發生效果更好些。而且,用于殺滅其他的寄生蟲病,效果會更好些。
考慮到棘球蚴病的危害,減少棘球蚴病的感染概率,應樹立綜合防治的理念,綜合多種措施達到科學防病的目的。
早期重視棘球蚴病的防病宣傳,調動民眾防控此病的積極性,強化群防群治此病的力度,起到遏制此病發生、擴散、蔓延的目的。
嚴格疾病檢疫制度,被檢所有病畜的臟器,務必及時剔除,嚴格無公害化處理。禁止隨意丟棄臟器,避免被餓犬叼食,而造成此病的擴散蔓延。
犬類是此病傳播的重要媒介,為此,牦牛養殖場周邊,應限制野犬的數量,控制家犬的養殖。地方有養殖犬類的習慣,應做好驅蟲管理,達到理想的驅蟲效果。可用吡喹酮,5mg/kg;阿苯達唑,15mg/kg,上述用藥可達到理想的用藥效果。注意排泄糞污、堆積雜草的處理,集中收集無公害化處理。通過這樣的處理,徹底殺滅蟲卵,而起到遏制致病菌源擴散蔓延的目的。
注意場地的清潔衛生,避免犬排泄糞污對場地的污染。定期組織驅蟲工作,每個月都要例行驅蟲1次。注意個人衛生,尤其管理人員的衛生管理很關鍵,避免被病犬傳播感染。
著力推進牦牛健康養殖技術,組織畜牧養殖專家定期開展健康養殖技術培訓工作。根據棘球蚴病的防控需要,逐步加大此病防控的力度,重視禽畜健康養殖小區的規范化建設,推進現代化養殖、獸醫保健新技術,加大專項資金投入保障地方用于此病防控的各項器械、設備等等,大力推進健康養殖技術。
牦牛養殖密集區,棘球蚴病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有研究證實:每年因棘球蚴病感染而造成的臟器廢棄形成的經濟損失在30億元以上。同時,此病為典型的人畜共患病,嚴重威脅人類的公共衛生安全。考慮到此病的危害性,重視此病的 防控,減少棘球蚴病的感染概率,應樹立綜合防治的理念,綜合多種措施達到科學防病的目的。注意:搞好防病宣傳,調動民眾防控此病的積極性;嚴格疾病檢疫制度,做好污染源的無公害化處理;禁止隨意丟棄臟器,控制家犬的養殖,注意場地的清潔衛生;著力推進牦牛健康養殖技術,組織畜牧養殖專家定期開展健康養殖技術培訓工作,大力推進健康養殖技術,為健康養殖牦牛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參考文獻
[1]卓瑪.提升牦牛棘球蚴病的防控質量的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7):112.
[2]鐘繼香.高原牦牛棘球蚴病的調查與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5):113.
[3]張曉強,萬馬單智.天峻縣牦牛棘球蚴病的調查[J].中國動物檢疫,2007,2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