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縣畜牧獸醫局,山東泗水 273200)
冬季室外溫度低,圈舍通風不暢導致有害氣體堆積,而剛出生犢牛自身抵抗力較弱、肺泡上皮抵抗力差給了有害氣體可乘之機從而誘發肺炎。實踐證明,做好犢牛圈舍溫度、濕度、良好通風有助于犢牛健康生長,降低疾病感染概率,提高成活率。
肺炎是一種呼吸障礙的肺部炎癥性疾患,新出生2月齡犢牛是該病高發期。其發病原因為:養殖不科學引起病菌感染,犢牛呼吸困難與肺部聽診有異常呼吸音。對此,需要養殖人員做好環境控制,加強衛生清潔與消毒。
選擇某地區的6個養殖基地作為犢牛實驗場地,隨意把6個圈舍分為1~6號,前3號圈舍為研究組;后3號為對照組。本次實驗分為2個時期,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
選擇某公司的DR70C--NH3線上氨氣檢測設備、DR70C-CO2線上二氧化碳實驗設備、DR70C-H2S硫化氫檢測設備。TP401溫濕度表以及RML-5自動燃煤暖風爐。
2016年5月對研究組的圈舍采取外墻保溫并安裝自動燃煤暖風爐,做好環境清潔與消毒。對照組則采取常規養殖方法,不進行任何改變。研究組圈舍溫度在11℃~16℃、濕度為76%~82%,二氧化碳濃度為970~1170ppm,硫化氫含量在0.080~0.92ppm、氨氣含量為6.75~7.13ppm。對照組溫度2℃~6℃、濕度為70%~96%、二氧化碳含量為1230~1370ppm、硫化氫含量1.01~1.31ppm、氨氣含量10.47~17.15ppm。
首先,根據有關標準設計犢牛肺炎發病統計表與有害氣體檢測統計表。其次,對犢牛養料、發病、治療等做好跟蹤記錄。其中,發病狀況計算方法為:犢牛肺炎發病率等于犢牛肺炎發病數量除以總數乘以100%;犢牛育成率為:斷奶犢牛成活數量除以總數乘以100%。
犢牛斷奶前主要喂養精致養料與優質干草,在飼料采食量達到2kg后斷奶。其中,1~5日齡犢牛喂奶量為4kg、6~30日齡犢牛喂奶量為5kg、31~60日齡犢牛喂奶量6kg、60~90日齡為5kg,90日齡變為精致養料。
經過統計得出:環境控制前研究組犢牛肺炎發病率為30%、對照組為36%,發病較為嚴重。研究組經過環境管理后,發病率降低至9.51%,對照組仍然保持不變。從而不難看出,養殖環境的提高有助于冬季犢牛肺炎發病率控制。因此,做好環境控制有助于降低疾病控制,對照組高發病率與圈舍濕度、溫度、有毒氣體有著直接影響,犢牛抵抗力較差而感染肺炎。
實驗調查得出:研究組犢牛育成率高于對照與25個百分點,實踐證明經過圈舍環境控制,提供適合的溫度、濕度、避免有害氣體堆積可以提高犢牛育成水平。據相關實驗證實:做好圈舍環境控制、養料控制犢牛成活率能夠達到99%;平均日增重657g。本次實驗中,在新出生犢牛體重相近條件下,研究組加強環境控制,其平均體重超出對照組9.5g。研究組犢牛生長迅速,體重平均;各組90日齡斷奶犢牛體重偏差明顯。
兩組犢牛剛出生時體高、體斜長、胸圍等標準相同,當90日齡后開始出現明顯差異。研究組和對照組體高差別明顯,體斜長和胸圍差別明顯。對照組犢牛因為養殖環境較差使得采食量、新陳代謝率較低、身體機能較差使得發育遲緩,體尺的各項標準較低。此外,合理飼養懷孕母牛,使母牛得到必需的營養,以便產出身體健壯的犢牛。
綜合分析,犢牛養殖和外部環境有著直接聯系、犢牛有機體受外部生態環境影響。據調查顯示,犢牛、圈舍、病菌的矛盾運行較為復雜,一種疾病的出現、發展都會受到動物自身康病例與傳染源、媒介數量制約。通常條件下,犢牛對外部生態環境適用性較強,如果外部環境降低則會導致犢牛抵抗力降低從而引發疾病。而該地區冬季溫度低,犢牛需在圈舍生長,但圈舍環境溫度較差、有害氣體堆積影響犢牛身體抵抗力,使得肺炎發病率較大。試驗證明,有效的環境管理有避免犢牛感染肺炎、增加育成率。研究組犢牛90日齡與390日齡體尺全部均衡,而對照組斷奶犢牛體重低于研究組犢牛體重,380日齡育成牛體重低于研究組近40kg。這樣一來,導致犢牛成長遲緩、進而影響體成熟與初配年齡。因此,犢牛養殖時應做好圈舍溫度、濕度控制,保持良好的通風與保暖措施,從而確保犢牛健康生長,避免病菌產生。
參考文獻
[1]谷瑞娟,趙璐,劉媛媛,等.安格斯犢牛肺炎的診斷與防治[J].草食家畜,2018,(1):109.
[2]翁業斌,李建軍,吳建勇,等.新疆犢牛肺炎病原分析和臨床防控[J].草食家畜,2017,(4):60-64.
[3]張濤,陳魯喜,代鵬飛,等.鮑氏不動桿菌致犢牛肺炎的診斷和治療[J].中國奶牛,2016,311(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