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果洛州瑪沁縣畜牧獸醫工作站,青海果洛 814000)
近些年以來,青海果洛地區牦牛流產的數量不斷增高,而且增高極為顯著,雖然這種現象引起了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而且在預防和控制方面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而且已經達到了“穩定控制區”的標準,但是牛群中流產的現象并沒有得到顯著的改善。因此,深入了解牦牛地方性流產的病因學尤為關鍵。
首先就是做好牦牛血清樣本的采集
這次血清樣本采集的數量是578份,其中源于公牛的血清樣本數量是72份,源于母牛的血清樣本數量是113份,源于產犢牦牛的血清樣本數量是393份,血清的樣品主要就是來自果洛地區。
其次就是關于實驗診斷所用的試劑
此次實驗中所用到的試劑主要就是衣原體抗原,標準的陰性血清和陽性血清以及稀釋液,主要就是由某獸醫研究所所提供的,而實驗中所用到的布病抗原和標準的陰性血清和陽性血清,主要是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控制所提供的。
實驗的方法主要就是衣原體病的檢測和布魯氏菌病的檢測。
首先,關于衣原體病的檢測
衣原體病的檢測方法就是正向間接血凝試驗,就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操作說明,采用恰當的血凝板,如果檢測之后發現,血凝的滴度≥1:16,凝集者達到50%甚至更高的話,就可以將其判定為陽性。
其次,關于布魯氏菌病的檢測
關于布魯氏菌病的檢測,主要采用的就是試管凝集法檢測,如果被檢測的血清樣本在1:50的稀釋管內有兩個加號甚至更多凝集現象出現的話,就可以判定為陽性。
從衣原體正向間接血凝試驗的結果來看,在被檢測的牦牛血清樣本中,根據衣原體特異性抗體的檢測情況來看,在2015檢測出來的陽性血清樣本數量一共是四十五份,陽性率是17.85%,而在2016年被檢測的326份血清樣本中,呈現陽性的血清樣本數量是62份,陽性感染率是19.02%。
在對不同類型的牦牛衣原體病進行檢測之后,發現在檢測的72份公牛血清樣本中,呈現陽性的血清樣本數量是23份,在113份流產牦牛血清樣本中,陽性血清的樣本數量是65份,而在393份產犢牦牛血清樣本中,陽性血清樣本的數量是20份,陽性感染率分別是31.94%、57.52%和5.09%。
通過試管凝集法對布魯氏菌病進行檢測后發現,在2015年,被檢測血清樣本的數量是252份,其中陽性血清的樣本數量是6份,在2016年,被檢測血清樣本的數量是326份,其中陽性血清的樣本數量7份,陽性感染率分別是2.38%和2.15%。
對不同類型牦牛布魯氏菌病進行檢測之后發現,在檢測的72份公牛血清樣本中,呈現陽性的血清樣本數量是2份,在113份流產牦牛血清樣本中,陽性血清的樣本數量是9份,而在393份產犢牦牛血清樣本中,陽性血清樣本的數量是3份,陽性感染率分別是2.78%、7.96%和0.76%。
從上面的檢測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來,衣原體病和布魯氏菌病是良種導致母牛流產的兩種主要傳染病,但是相對而言,衣原體病則是造成母牛流產的主要病原,而且近些年以來,衣原體病在當地頗有擴大的趨勢,而布魯氏菌病則隨著近幾年以來防疫工作的不斷深入,無論是在感染率,還是在發病率方面都有所下降。根據這次血清學的調查結果來看,當地牦牛群衣原體病的感染率是非常高的,這樣無論是對當地的人群,還是對于其他的易感動物都是極為嚴重的威脅,因此當地政府和相關的部門以及牧民都要給予重視,充分意識到做好疾病科學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血清學檢測,發現的陽性牦牛,一定要果斷進行淘汰,正確能夠從源頭上做好控制和凈化。另外,對于牦牛群的血清學檢測是應該定期進行的,對于陽性牛的淘汰也應該是及時的,要切實做好消毒工作,真正實現疫病的凈化。
無論是衣原體病,還是布魯氏菌病,都很容易導致母牛的流產,進而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筆者建議,一定要樹立先進的理念,進一步加大宣傳的力度,讓廣大牧民充分意識到做好疫病防治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進而立足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切實做好科學防治。尤其是在飼養管理方面,一定要大膽摒棄傳統的、粗放的飼養管理方式,盡快實現飼養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合理化,保證牦牛的正常生長發育,提升牦牛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減少發病的概率,盡量減少因此可能導致的經濟損失。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對于青海果洛地區牦牛的地方性流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衣原體病和布魯氏菌病是兩種主要的傳染病,一定要切實做好科學防治,減少因此而帶來的不良影響,為全面實現牦牛養殖的良好經濟收益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啟蓋,邱昌慶.豬衣原體病和布魯氏菌病血清學調查[J].中國獸醫科學,2000,30(3):13-14.
[2]田生珠.班瑪地區牛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治調查[J].中國畜牧獸醫,2008,35(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