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晏縣甘子河鄉畜牧獸醫站,青海海晏 812299)
近期,本區養羊戶養殖藏羊123只,其中有23只藏羊1~2歲齡,出現食欲廢絕、被毛雜亂、結膜蒼白、極度消瘦、胸下及腹下水腫。在患病后3~5d,有3~4只死亡。地方獸醫診斷,詢問患病羊只癥狀,結合剖檢病死羊,了解用藥情況,確診為肝片吸蟲病,經一段時間治療后,病情略有緩解。現在將其診治情況,做詳細匯總。
此病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最常見夏秋多雨季節,低洼放牧地、稻田地區、江河流域等地流行性最強。就原因分析,與此地環境適合幼蟲和椎實螺生長發育相關。椎實螺這種生物,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即使在冰凍情況下,同樣可解繁殖產卵。蟲卵的抵抗力強,尤其在濕潤有水環境中。干燥的糞便中,蟲卵致死率高。蟲卵對高溫敏感,40℃~50℃條件下,幾分鐘即可死亡。但是,對普通的化學藥劑,有著較強的抵抗力。在調查的易感病例中,急性感染病例多見夏秋季節,而慢性感染病例多見冬末和初春。
藏系羊肝片吸蟲患病后癥狀的強弱,與感染蟲體數量、排泄毒素強弱、藏羊體質狀況等等,有著很大的關系。根據病程長短,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此病型多數為幼蟲感染,短時間內吞噬大量囊蚴而誘發。當羊體內有大量幼蟲移行,嚴重損傷內臟器官,可導致急性肝炎。此病臨診,典型癥狀:體溫升高,食欲廢絕,精神萎靡,可視黏膜蒼白。觸診病變肝區,疼痛明顯。急性病例,多數在患病后3~5d,即死亡。
(2)慢性型
此病型多數為成蟲感染,在吞噬囊蚴后4~5個月即可發病。典型癥狀,漸進性消瘦,食欲廢絕,精神萎靡,被毛雜亂,下頜、胸部等處有水腫。一般在放牧歸來后,癥狀略有緩解。妊娠期母羊感染,可導致流產。病情嚴重的,因機體衰竭而致死。
當幼蟲在肝內游走約6周后進入膽管中寄生并發育為成蟲。成蟲寄生在膽管內,使管腔明顯增大,突出于表面。蟲體的吸盤及皮棘等機械性刺激,可引起炎癥性改變,并易致繼發性感染而引起細胞性膽管炎或肝膿腫。蟲體能產生大量的脯氨酸,可誘發膽管上皮增生,因此成蟲引起的主要病變是膽管炎癥及上皮增生,致使膽管管腔變窄,管壁增厚,膽管周圍亦有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可見較大的膽管也有慢性阻塞及膽汁淤積,從而發生膽汁性肝硬化。
對病死羊剖檢病變主要見于肝臟,其次為肺臟。肝臟病變者為100%,肺病變者約占35%。受大量蟲體侵襲的患羊,肝臟出血和腫大。其中有長達5mm的暗紅色索狀物。擠壓切面時,液體中混雜有幼齡蟲體。因感染特別嚴重而死亡者黏膜蒼白,可見有腹膜炎,有的腹腔內有大量出血。慢性病例肝臟增大更為劇烈。到了后期,受損部分顯著縮小,呈灰白色,表現肝臟表面不整齊,質地變硬,膽管擴大,充滿灰褐色的膽汁和蟲體。肺的某些部分有局限性的硬固結節,大如胡桃到雞蛋,其內容物為暗褐色的半液狀物質,其內往往含有兩條活的或分解狀態的蟲體,結節的包囊為鈣化結締組織,肺表面的顏色正常。肝區叩診時半濁音區擴大,敏感性增高,病羊迅速貧血。
肝片吸蟲病的診斷,需結合臨床癥狀、剖檢病例、流行病學等綜合判斷。而確診,需結合糞便檢查。對急性感染病例,重點檢查腹腔及肝實質內有無幼蟲。對慢性感染病例,重點檢查膽管中有無成蟲,或通過糞便檢查有無蟲卵。
除上述的檢查外,也可經免疫學診斷。比如:ELISA、IHA,用于檢疫急慢性病例效果不錯。日常可用于對此病的普查,效果更好些。
發病病畜及時滅蟲,注意恢復肝膽功能,縮短康復療程。
用阿苯達唑,急性病例,16.67mg/kg,肌肉注射;慢性病例,10mg/kg,肌肉注射。
未發病羊群,做好防控,用阿苯達唑,肌肉注射,6.67mg/kg。流行旺季,間隔1周后,重復注射1次。
羊肝片吸蟲感染后,對紅細胞的破壞能力較強。為此,常規用藥治療后,應配合用“牲血素”注射補血。羔羊,每只2~3ml;成年羊,每只5ml。病情較嚴重時,3d后加強注射1次。
懷孕母羊的病后恢復,可用“乳化魚肝油”,兌水每1000kg用250g,連續用3~5d。配用復合維生素B,兌水每300kg用400g,連續用3~5d。同時,配用“牲血素”注射,肌肉注射,每只1~2ml。
個別病例,水腫嚴重,呼吸困難。配用50%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靜脈注射,效果更好些。或者,將水腫擠破,有利于康復治療。
此病應樹立 “防重于治”“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病思路,所有病死羊為重點控制對象,尤其重度感染羊只的肝臟,務必集中清理,深埋或焚燒做無公害化處理。重點搞好場地環境衛生,及時有效處理糞污。所有糞污集中堆積發酵,徹底殺死蟲卵,以控制此病的擴散和蔓延。在此病的流行中,中間宿主——椎實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可嘗試提早用藥防控,對頻繁出牧的牧場,可用5%硫酸銅溶液,牧場用5000ml/m2的量,均勻噴施滅蟲。或者,選用氯化鉀噴施,用20g/m2,能有效控制此病的擴散和蔓延。科學放牧管理,盡量避開低洼、潮濕地放牧,以減少感染囊蚴的可能。加強飲水管理,供給清潔飲水,以自來水、井水、河水等為上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