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農業科學院,山東菏澤 274000)
豬偽狂犬病主要是指由于偽狂犬病毒所引發的多種家畜及野生動物感染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此種疾病導致豬的死亡率極高,嚴重損害到了養豬場的養殖效益。對此,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阻斷疾病傳播,保障豬飼養的安全性。
豬是豬偽狂犬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豬偽狂犬病毒的暴發會導致豬出現臨床、亞臨床及潛伏性感染病毒,而且還會對牛、羊、犬、貓等動物產生感染,豬偽狂犬病毒還會與其他傳染病合并性感染,例如豬藍耳病、圓環病毒、豬瘟等,而在此過程中主要的傳播者便是病豬、帶毒豬以及康復豬等[1]。尤其是對于無癥狀的帶毒豬來說,其能夠持續地進行一年排毒,而且對于病毒的保存及傳播起著決定性作用。易感豬是通過直接接觸或者間接接觸而出現感染,直接接觸主要是由于豬偽狂犬病毒,通過胎盤傳遞給仔豬,但是免疫球蛋白卻不能實現,因此對于胎兒的感染是致命的,病毒在豬場中的傳播會經歷多次進行,而且導致毒性不斷增強,患病的母豬會傳染給仔豬,導致疾病暴發。對于正在哺乳的母豬來說,感染本病一周后,乳汁中便會出現病毒,而且會持續3~5d,在此過程中仔豬會由于哺乳而感染此種疾病,間接傳播則主要是通過空氣傳播,尤其是豬場與鄰近豬場之間的傳播。
針對豬偽狂犬病的發病情況,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尤其注重對于關鍵技術的應用,從而強化對于此種疾病的治療及預防效果,并降低此種疾病的發病率,滿足養豬場的后續發展要求。
對于出現偽狂犬病的養豬場,應當立即對所有的豬進行豬偽狂犬病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接種,間隔4到6周之后再加強免疫一次,仔豬可以采用弱毒活疫苗滴鼻進行免疫處理,滴鼻可以采用專門的滴鼻器,如果是注射用滴鼻器,則應當先捂住仔豬的一側鼻孔,對另一側鼻孔進行滴鼻,以促使其能夠正常地吸入疫苗。當發現養豬場,有豬出現偽狂犬病之后要及時地進行隔離,以免大范圍傳染,造成更大地損失,對于病豬的豬舍要進行清洗和消毒,每天用1%的噴霧溶液進行帶豬消毒處理,豬舍外的墻壁及道路要采用4%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噴霧消毒處理,工作服、鞋帽等,用消毒液浸泡或者是高壓滅菌消毒[2]。豬的死胎,病豬的尸體等應當按照病死動物處理技術規范進行深埋處理,相應的污染物及排泄物做無害化處理,外來人員及車輛應當避免進入發病豬場,禁止場內的人員在豬舍之間走動,以免由于人為造成病原擴散。
(1)防疫
當前對于豬偽狂犬病的處理尚未有特效藥能夠治療,主要是以預防為主,應用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是確保防治此種疾病的重要手段。對于剛出生的小仔豬,可以采用偽狂犬基因缺失疫苗進行滴鼻免疫處理。仔豬的5到6周齡應當注射一頭份,如果是一日齡,則滴鼻劑量應當減半。如果感染嚴重的豬場應當在11到12周齡時加強免疫一次,后備種豬進行基礎免疫后,在配種前的一個月要肌肉注射一次,懷孕母豬在產前四周進行一次加強免疫,生產公豬每六個月進行一次肌肉注射。如果需要進行全群的免疫處理,則每年至少3到4次,而且3到4個月進行一次,并做好抗體檢測工作,對于抗體水平較低的豬,要能及時進行補充免疫處理,以避免偽狂犬病毒感染。
(2)飼養
對于豬偽狂犬病的防治,還應當加強養豬場的飼養管理,嚴格把關飼料喂養,防止喂入霉變、有毒、變質的飼料,并且根據豬的不同生長時期,飼養配套的飼料,以滿足豬在各生產階段對于營養的需求,從而增強豬的抗病毒能力,另外可以在飼料中添加齊苷素,以改善豬的胃腸微生物系統平衡,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養豬場的主群應當每四個月進行一次驅蟲,用伊維菌素作為驅蟲藥物,也實現對于豬體內外寄生蟲的同時驅治,要加強滅蚊、滅鼠工作,將疾病的傳播媒介扼殺[3]。通過強化飼養管理,能夠有效提升豬群的疫病抵抗力,從而確保養豬場的健康、穩定運營。
(3)淘汰處理,后代隔離
在氣候較為溫暖的季節,或者是豬價較為低廉的時候,養豬場可以將所有的病豬都淘汰掉,然后對欄舍內的設施及設備進行徹底的清理、清掃及消毒,對于欄舍周圍的豬舍、道路也要進行徹底的清掃和消毒,空置一段時間之后還要進行第二次消毒處理。最后引入經過檢測無偽狂犬病毒感染的種豬進行規模化擴群,以確保養殖水平的提升[4]。仔豬應當提前斷奶,并將其轉移到無偽狂犬病毒的豬舍內進行飼養,以實現對傳染病傳播的阻斷,從而達到提高養殖質量的目的。
豬偽狂犬病對于養豬場的豬飼養有嚴重危害,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養豬場應當首先對豬偽狂犬病進行流行病學分析,掌握此種疾病的發病原因,然后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尤其注重對防治措施中關鍵技術的應用,例如及時治療、加強防疫等,以降低此種疾病的發病率,從而為養豬場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植羽,張榮連.淺析豬偽狂犬病流行特點及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7,13(8):135.
[2]劉永恒,葛東紅,張正鳳.豬偽狂犬病的流行病學及綜合防治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8):131-132.
[3]田傳新.豬偽狂犬病流行病學調查及防治措施[J].當代畜牧,2017,(1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