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西灘鄉畜牧獸醫站,青海門源 810399)
瘤胃酸中毒,又稱過食豆谷綜合征、中毒性消化不良。牛瘤胃酸中毒是因采食大量的谷類或其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飼料后,導致瘤胃內產生大量乳酸而引起的一種急性代謝性酸中毒。本病由于飼養管理不當,對養殖場養牛業可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給牛飼喂大量谷物,如大麥、小麥、玉米、稻谷、高粱及甘薯干,特別是粉碎后的谷物,在瘤胃內高度發酵,產生大量的乳酸而引起瘤胃酸中毒。突然飼喂高精飼料時,易發生瘤胃酸中毒。飼養管理不當,牛闖進飼料房、糧食或飼料倉庫或 曬谷場,短時間內采食了大量的谷物或豆類、畜禽的配合飼料,而發生急性瘤胃酸中毒。耕牛常因拴系不牢而搶食了肥育期間的豬食而引起瘤胃酸中毒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在本次診療過程中,根據有過食豆谷類飼料的病史。病牛表現神情恐懼,食欲減退,反芻減少,瘤胃蠕動減弱,瘤胃脹滿,呈輕度腹痛,間或后肢踢腹,糞便松軟或腹瀉。流涎,磨牙,糞便稀軟或呈水樣,有酸臭味。經臨床觀察發現,所發病的8頭奶牛都有精神極度沉郁、食欲部分牛只減退,部分牛只食欲廢絕,聽診瘤胃,蠕動已消失,觸診時瘤胃已停止蠕動,瘤胃內積滯大量酸臭、稀軟的內容物和多量的液體,出現嚴重脫水的病癥,有些牛只的視覺已發生明顯的障礙,有些病牛出現步態蹣跚,呻吟,磨牙和肌肉震顫。結合臨床發病原因,結合特征性癥狀及臨床剖檢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現報告如下,供同行們參考。
2017年10月15日,西灘鄉東馬場村一社的某奶牛場場主前來我站邀診,經過現場觀察及詢問病史,得知第一天飼養員給牛群飼喂了大量粉碎的青稞、玉米、黃豆等混合料。根據臨床檢查,發病的8頭奶牛中,一頭奶牛在檢查過程中蹣跚而行,碰撞物體,眼反射減弱或消失,瞳孔對光反射遲鈍,臥地,頭回視腹 部,對任何刺激的反應都明顯下降,有的病牛興奮不安,向前狂奔或轉圈運動,視覺障礙,以角抵墻,無法控制。隨病情發展,后肢麻痹、癱瘓、臥地不起,最后角弓反張,昏迷而死。為了更加精確的診斷,可以通過臨床癥狀和牛尿液的pH值進行診斷,在正常的情況下,pH值在7.8~8.7之間,如果pH值下降到5以下,就可以充分地證明是牛瘤胃酸中毒。
飼喂大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精料,如大麥、青稞、玉米、稻谷、黃豆、高粱、豆餅以及糖含量高的塊根、塊莖類飼料,如甜菜、蘿卜、馬鈴薯以及酒糟等。尤其是加工成粉狀的飼料,如玉米粉、小麥粉、大麥粉、淀粉充分暴露出來,被反芻動物采食后,極易發酵產生大量乳酸而引起本病。
治療原則是迅速排除瘤胃內容物,中和瘤胃內的有機酸并阻止繼續產生,及時糾正酸中毒和脫水,強心解毒,恢復胃腸機能,并進行對癥治療。原則:排出瘤胃內容物,補充體液,緩解酸中毒。
(1)5%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3000ml,5%碳酸氫鈉500~1000ml,一次緩慢靜注。
(2)硫酸鎂400~800g或人工鹽500~1000g,加適量止酵藥及水一次內服。
(3)液狀石蠟或植物油1000~1500ml一次內服,配合反復多次洗胃效果較好。
(1)本次發病的養殖場,由于飼養員飼喂不當,發生一起奶牛瘤胃酸中毒,該養殖場飼養奶牛248頭,發病8頭,死亡1頭,發病率為3.23%,死亡率為0.4%。這說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強飼養管理,防止奶牛偷食。日糧中加入2%的碳酸氫鈉。
(2)瘤胃酸中毒時常伴有輕度的低血鈣,飼料中適量添加0.5%~1%的碳酸氫鈣,不僅能有效地中和部分瘤胃發酵產生的有機酸,防止酸中毒的發生,而且能適當補充鈣質。
(3)一些常見的胃腸道疾病如前胃弛緩、創傷性網胃炎、瓣胃阻塞等不及時治療,亦可繼發本病。
(4)瘤胃酸中毒的診斷和治療,在實際獸醫臨床中,要與牛的瘤胃積食、瘤胃鼓氣,真胃阻塞,奶牛的生產癱瘓、酮病、奶牛妊娠毒血癥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5)在患病過程中,出現休克癥狀時,宜用地塞米松60~100mg靜脈或肌肉注射。血鈣下降時,可用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300~500mL靜脈注射。
(6)奶牛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瘤胃酸中毒,但以冬春季發病較多;青年高產奶牛及產犢前、后的母牛(主要是臨產前3d和泌乳第一個月)發病率較高;1~3胎的奶牛發病最多,5胎后發病較少。消化紊亂、癱瘓、休克、步態不穩,呼吸急促等,其致病原因是給其飼喂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類飼料,致使乳酸在其瘤胃中蓄積而引起的。
(7)防治措施:首先解毒,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1000~1500ml靜脈注射,12h再注射一次,當尿液pH在6.6時,停止注射。也可以用20%葡萄糖酸鈣和25%葡萄糖各500ml,一次靜脈注射,2~3次/d,直到能站立為止。如多次使用鈣劑仍不能站立的,可用20%磷酸二氫鈉500ml,一次靜脈注射。預防方法有下列幾種:①產前飼喂低鈣飼料,耗、磷比為1.2:3為宜;②產前5~7d,每頭牛每天注射維生素D約32000單位;靜脈注射20%葡萄糖酸鈣液500ml,1次/d,連用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