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畜牧獸醫研究所,西藏拉薩 850000)
乳腺炎的誘因分析,與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的作用引起有關,最常見泌乳期。根據病程長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根據癥狀表現,有臨床型和隱性型之分。
急性乳腺炎,奶牛乳房有不同程度的紅腫、熱痛,最初分泌乳汁無變化。但是,到了后期乳汁變薄,含大量的絮狀物。嚴重感染病例,有淡黃色膿性分泌物分泌。病畜體溫高升,精神萎靡,食欲廢絕。
慢性乳腺炎,乳房彈性降低,分泌乳汁減少,乳液顯黃,周身癥狀變化不明顯。
隱性乳腺炎,臨床癥狀不明顯。只有經實驗室診斷,方可確診。
為降低此病的易感,了解此病的發生,重視此病的預防和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奶牛確診為乳腺炎感染,務必立即隔離治療,避免此病傳染給其他牛只。個別慢性感染病例,久治不愈。或者,烈性的乳腺炎感染奶牛,應及時給予淘汰,控制同群中的傳染源,起到保護同群牛的目的。
至于隔離后的藥物治療,根據以往的診治經驗,建議;癥狀較輕的乳腺炎,可選用苯唑西林鈉、氯唑西林鈉等藥物,每次每個病變的乳區用導乳管導進藥物每次0.2g,臨用前加注射用水適量溶解。每天用2~3次,注射后按住乳頭基部,依此向上輕輕按摩,確保藥物向上慢慢擴散,通常情況下3~4d,皆可痊愈。
對于重癥感染病例,上述對癥治療的同時,配用板藍根注射液,肌肉注射,每100kg體重用10ml,1次/d,連續用1周,即可痊愈。病情特別嚴重的,至少要用2周,方可見效。
上述藥物治療的同時,為有效排出乳腺內膿性分泌物,每天白天每間隔2~3h,夜間每間隔6h,要擠奶1次。每次擠奶,要按摩乳房每次15~20min。其他無炎癥乳房,禁止按摩。此外,有出血性乳腺炎病例,可通過熱敷達到消除炎癥,促進炎性分泌物排出的目的。但是,個別的藥進行冷敷,擠奶時要小心。同時,全身用止血劑,做好應激準備。
根據相關規定的有關要求,定期做好乳腺炎監測工作。對每頭成年母牛都要做好隱性乳腺炎監測工作,一旦發現為疑似感染病例,務必及早隔離診治。而對那些長期監測顯陽性,分泌乳汁異常,產奶量低,病情反復異常,治療無效的病牛,應及時給予淘汰。
注意牛舍環境衛生,確保運動場地清潔干燥。及時清理場內糞污,注意牛舍通風,場地平坦無雜物。注意場內排水,及時清理場內污水。注意牛體衛生,定期擦拭牛體。在冬季可干擦,而在夏季水刷。加強產后護理,注意奶牛后軀衛生。定期更換墊草,確保松軟衛生。注意控制飼養密度,嚴格場內消毒。乳腺炎高發期,注意產各地消毒。建議每間隔2周消毒1次,夏季每1周消毒1次。各進出場設置消毒池,定期更換消毒藥劑,建議幾種藥物交替使用,避免耐藥性的生成。注意運動場地消毒,每間隔一段時間,播撒白石灰1次,有利于場地消毒。
擠奶前首先應將牛體后部刷擦干凈,擠奶用的器械、毛巾、奶具,必須徹底清洗消毒,再用40℃~50℃的溫凈水清洗乳房和乳頭,清洗乳頭有3個過程,即淋洗、擦干、按摩。淋洗時應注意不要洗的面積太大,防止乳房上部臟物隨水流下,集中到乳頭,淋洗后用干凈的毛巾或消毒紙巾擦干,注意先擦乳頭再擦乳區,最后再擦洗乳鏡,做到每頭牛1條毛巾。擠奶前還要對每個乳頭進行藥浴,常用于藥浴的藥液有4%次氯酸鈉、0.2%過氧乙酸、0.3%~0.5%洗必泰、0.3%~0.5%的碘液等,時間為30 s,再用紙巾擦干。乳房洗凈消毒后應對乳房進行按摩,這一過程要輕柔、快速,最好在25 s內完成,促進乳鏡脈興奮,增加泌乳量。
擠奶開始要廢棄最初的1~3把奶,廢棄的奶應用專門的容器盛裝,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機械擠奶時真空壓力控制在340~380 mm Hg,脈動器脈動次數控制在60~70次/min,對分娩10 d內和患乳腺炎的奶牛應采用人工擠奶,病愈后方可恢復機械擠奶,以防止發生乳腺炎,人工擠奶的姿勢要正確,擠奶人員的雙手要清洗消毒干凈,榨壓力量要均勻,盡量使用拳握式,壓擠80~120次/min,擠乳量不低于1.5 kg/min,盡量縮短時間,人工擠奶要避免指甲損傷乳頭皮膚及乳池黏膜,造成感染,要輕輕地盡量擠凈乳房中的乳汁,結束前,2次按摩乳房,擠凈殘乳。
擠奶結束后,每個乳房最好能藥浴30min。而且,藥浴前不要讓奶牛臥地,最好讓奶牛站立20min,避免造成乳頭的感染。此外,個別分娩乳房膨脹厲害,應酌情增加擠奶1~2次。同時,注意運動量的控制。
規范奶牛養殖管理,根據不同階段的生長發育,選擇標準化養殖管理,確保奶牛營養均衡。尤其是高產奶牛,適量補充礦物質、優質粗飼料,對增強增強奶牛體質,而降低此病的易感性效果不錯。此外,有研究證實:飼料中適量加碘、鋅、鈣、硒等等,有利于降低乳腺炎的感染,大大提升產奶奶量。
參考文獻
[1]李耀軍,封粉茹.奶牛乳腺炎的治療[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12):127.
[2]龐小平.奶牛乳腺炎發病原因及診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10):120-121.
[3]張莉,李太山.奶牛乳腺炎及子宮內膜炎診治[J].山東畜牧獸醫,2012,33(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