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縣畜牧獸醫局,河北文安 065800)
豬是一種具備較高適應能力的動物,我國的各個地區都有生豬的養殖,在飼養生豬的過程之中可以采用粗糧,也可以采用細糧,總體而言,生豬比較好養活,但是,生豬養殖的過程之中也不能忽視對常見的疾病進行預防以及治療工作。
養豬戶務必要制訂科學疫病預防計劃,并按計劃進行防疫注射。如果發生疫情,應按程序隔離、消毒、加強防疫注射,處理病死生豬要注意無害化。一方面做好豬舍內消毒,另一方面要禁止外來人車進入豬場,若車輛和人從外疫區返回的,應嚴格實施消毒,防止外來車輛、人員將傳播疫病。
首先,要依據生豬每個生長階段的不同需求,按照相應的標準飼養,還要觀察生豬體重,動態調整生豬每日飼料供給量,最大程度的滿足生豬的需要;其次,缺少青綠飼料供應的春季,盡量為生豬提供胡蘿卜等汁多的飼料,提高生豬適口性,保證生豬的食欲,另外酒糟、餅類飼料也可以適量供給;最后,還要注重補充多種維生素,這樣一來可以提高生豬的免疫力,增強生豬抗疫病的能力。
在生豬養殖之中要制定不同的飼養管理方案。其中,育肥豬、種豬要按照生豬不同生長階段,選擇適宜的飼養方案,科學進行飼養管理;仔豬則要建立適宜生長需求的飼養管理標準,強化管理,有效提高仔豬的免疫力,增強仔豬的抗病能力,若對飼養管理疏忽,極易引起仔豬患病,甚至會導致仔豬死亡,因此,必須強化飼養管理。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改善哺乳母豬的飼料,保證哺乳母豬的乳房的衛生清潔,最大程度防止仔豬被細菌感染;第二,仔豬出生后及時哺乳,初乳中含有大量母體抗體,可提高仔豬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強化仔豬開食、補飼和旺食的管理,保證仔豬的初生、補料和斷奶的順利過渡。
病因:由豬巴氏桿菌引發,病菌進入豬呼吸道后導致肺部感染,形成肺疫;春季時氣溫的突然變化、氣候的潮濕容易產生豬巴氏桿菌。防治:第一,選擇適宜的消毒劑,并交叉使用定期來對豬舍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并可以給仔豬接種疫苗,以預防豬肺疫;第二,若使用藥物,盡量使用青霉素類藥物治療。
病因:由污染氣體及冷空氣進入呼吸道引發支原體感染,形成支原體肺炎,俗稱豬氣喘病,會經呼吸道在豬群內傳播,使整個豬群全部患上豬氣喘病,因此傳播較快、死亡率較高。防治:第一,養豬要盡量堅持繁殖養殖都由自己完成,定期檢疫豬群,如果需要將其他豬群引入,需確認無病后,才能混群飼養;第二,定期對豬群接種疫苗預防;第三,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掃,保持環境的干燥和空氣的流通,并定期實施全面徹底的消毒,防止支原體的滋生和疫病的傳染。
病因:由豬流感病毒引發。防治:第一,一旦出現豬呼吸急促和體溫上升的癥狀,應及時隔離并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可以實現6~7d內康復;第二,定期清掃豬舍,保證豬舍內環境干燥、保暖并且保持空氣流通;第三,在寒冷多雨的季節里,盡量避免長途運輸生豬。
病因:由流行性病毒感染引發,發病快,傳播也快;防治:春季為感冒高發季,盡量每日添加營養豐富的多汁飼料,保證充足的營養供應為;定期使用濃度3%的燒堿溶液對豬舍實施全面消毒;嚴密觀察,發現可疑病豬,立即隔離,查明原因,發現病豬初期要立即進行緩瀉治療,然后進行抗菌消炎和鎮痛解熱治療,減緩病情發展;當病情嚴重時,需要注射治療,主要藥物為30%的安乃近注射液(3~5ml)和復方奎寧注射液(5~10ml),同時還采用磺胺類抗生素進行治療,盡可能防止并發癥出現。
病因:豬痢疾由螺旋體感染引發,傳播較慢,流行期較長,發病率較高,低死亡率較低,具有長期危害性。防治:首先,判斷豬的病程,選擇不同劑量藥物進行治療,主要藥物一般為痢菌凈,也可選用黃連素、桿菌肽;其次,若出現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情況,需更換治療藥物,防止出現病情反復。
病因:一般由沙門氏桿菌感染引發,常見于出生二到四日內的仔豬,初期發病有血便、惡臭便癥狀,并且腹下、耳下、四肢末端、嘴尖和尾尖皮膚等通常呈紅色,發病后期體表皮膚逐漸呈青紫色,并且出現體溫急劇升高的癥狀;若是慢性的副傷寒,則會有便結、濕疹的情況;防治:給藥治療,主要藥物一般為氨基糖苷類和酰胺醇類抗生素。
綜上所述,在養殖生豬的過程之中,應當注意加強疫病預防工作、注重生豬營養供給、強化生豬飼養管理。與此同時,對于常見的生豬疾病,相關養殖人員需要清楚知道其產生的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從而做好生豬養殖工作,保障生豬健康。
參考文獻
[1]楊大洪.豬常見疾病的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3):141.
[2]陳茂華.生豬養殖中常見病防控措施探討[J].中國畜禽種業,2017,13(1):130.
[3]楊鋒.淺談生豬氣喘病的防治工作[J].農民致富之友,2016,(22):256.
[4]王海濤.生豬品種改良及其養殖增產增效探討[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1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