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永仁縣維的鄉畜牧獸醫站,云南永仁 651401)
伴隨著養殖業的進步與國家財政投入的增加,進一步擴大了雞群養殖規模,為養殖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同時一系列疫病也隨之出現,影響著雞群生長與銷售,成為養殖業發展的絆腳石。所以,針對雞大腸桿菌病有效治療得到了重視。
大腸桿菌是哺乳動物與禽類腸道的正常菌群,寄存于飲用水、養料、孵化器等地方;不過一些菌株有著較大毒力因子轉為致病菌。雞群不同發育階段、種類都有可能感染大腸桿菌,尤其是冬末春初時期患病概率高,20~45日齡肉雞易感染。病菌在雞蛋內、種蛋表層、孵化時的死胚與毛細血管液內分離率高,嚴重影響肉雞養殖。病菌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種蛋等傳播,通常集中于以下幾種:垂直傳播、水平傳染、不科學養殖管理、混合感染等。據統計,混合感染較常見,占據大腸桿菌病的50%以上,雞群對大腸桿菌敏感因素也分為多種,例如:細菌、寄生蟲、病毒、營養不良。有時健康雞的疫苗接種也容易感染大腸桿菌,通過毒株提升疫苗免疫效果造成病菌在消化道黏膜復制時影響細胞,提高疫病傳染概率。
雞大腸桿菌病的感染與養殖環境有著直接關系,惡劣環境為病菌傳播、滋生創造了條件。比如:雞舍低溫、空氣不流通、封閉不利于雞群生長、抵抗力差從而增加病菌感染概率。加之,養殖人員圈舍管理不及時、經驗少、管理技術與能力薄弱增加雞群感染率。養殖戶養料搭配不科學、免疫控制疾病約束、激發感染等都容易癮大雞群感染大腸桿菌。
一旦雞群感染大腸桿菌,很多養殖戶多會選擇藥物治療,盲目用藥、藥量使用不科學引起抗菌藥物無法發揮療效;病情加劇。此外,盲目用藥容易引發雞群身體微生物菌群失衡患病。
第一,大腸桿菌引發的敗血癥、腹膜炎使母雞卵巢感染,卵巢內污染讓雛雞受到大腸桿菌病危害。第二,盡管種蛋未感染,但蛋殼外層存有大腸桿菌病菌糞便使得孵化過程流入種蛋內,引發死胎、暴蛋。
雞大腸桿菌病先后在荷蘭、法國、匈牙利、瑞典陸續發現,給養殖戶帶來嚴重損失。此時我國禽業養殖也不斷發展,尤其是集成化程度的深化、雞群品種增加,由此也引發不同疾病。雞大腸桿菌病就是其中之一,怎樣做好有效治療得到了重視。
某養殖場日常雞群精神狀態良好,5日齡感染過肌腺胃炎、通過藥物治療痊愈。28日齡后,一些雞群羽毛松軟、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產生呼吸道癥狀、肛門四周羽毛污染,個別雞突發死亡。經過病死雞剖檢發現雞血液凝固不良、呈紫黑色、肝臟腫大。對此,筆者結合實踐研究,就雞大腸桿菌病有效治療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旦雞群感染大腸桿菌養殖戶應在有效判斷條件下結合雞群病癥特點,科學用藥及藥劑控制,防止盲目用藥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此外,關于微生態制劑應謹慎利用,注意用量控制雞群出現不良反應如:EM、益生素等。
雞群健康養殖降低病菌傳播、滋生也要注意科學的養殖管理。首先,采取全進全出體制,根據雞群特征擬定適合的養殖規劃。關于病死雞應堅持無害化處理,焚燒或深埋,防治傳播其他雞群。其次,養殖人員注意專業水平提升,保證養殖管理規范。比如:養殖場定期培訓使養殖人員積累更多管理知識、疫病防治知識,提高管理水平。采取激勵制度調動管理人員工作熱情,實現綜合提高。
為雞群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條件,養殖人員定期清潔消毒,保持圈舍良好的通風,注意圈舍內溫度、濕度控制。糞便、污水、病死雞等展開無害化處理,防止病菌滋生。雞群飲水要求根據規范比重填入消毒藥物,確保雞群飲水健康、干凈。
雞群健康發育還要有充足的營養供給,科學搭配。養殖人員根據不同品種、年齡搭配養料,從而滿足該階段雞群營養所需。
結合養殖場發病狀態與病理變化診斷大腸桿菌病后,藥物治療分為桿菌必克、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腸清素、恩諾沙星等對大腸桿菌敏感,治療效果顯著。其中腸清素治療方法為:清晨將100g溶于300kg水內服用,持續3d;桿菌必克下午使用100g溶于300kg水集中飲水,持續3d。治療3d后觀察病情變化,效果顯著;雞群精神逐漸恢復、食欲增加。
伴隨著雞養殖規模的擴大,疫病感染概率也不斷增加;雞大腸桿菌病發概率高,也是雞養殖常見病癥。究其原因,養殖條件較差、溫度氣候影響、圈舍通風不暢等都容易引發該病。對此,還需要養殖戶或養殖人員做好養殖管理、及時消毒、注意病菌控制。降低大腸桿菌并發癥有助于雞群健康生長、為農戶帶來可觀經濟效益,促進養殖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瀚元,張秀英,施路一.中藥提取物對雞大腸桿菌病預防性干預及其機理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6,(5):54-61.
[2]郭永剛,胡立磊,樊國燕,等.中藥復方制劑對人工誘發雞大腸桿菌病的防治觀察[J].中國獸醫雜志,2016,52(3):53-54.
[3]柳慧爽.肉雞氣囊炎治療與預防[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