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五原縣農牧局草原工作站,內蒙古五原 015100)
在我國農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農業生產當中產生的秸稈量也不斷增加。就目前來說,我國很多地區在秸稈利用方面還存在著較為單一的特征,大多以就地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理,不僅對于資源來說是一種浪費,且將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為了能夠對該處理現狀進行改變,即需要能夠對其做好飼料化應用,在使其充分發揮出價值的基礎上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在現今畜牧業發展中,做好飼料工業化發展可以說是一項重要的途徑與內容。對于農作物秸稈來說,其具有成本低廉、來源廣以及數量多的特征,是一種較好的畜牧飼料,但對于普通的秸稈來說,其在消化效率、適口性、營養價值成分以及采食量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并因此對廣泛應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該種情況下,如何對秸稈的利用率以及適口性進行提升則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就目前來說,秸稈加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物理加工法。在該方式當中,其將秸稈進行浸泡、蒸煮、粉碎、軟化、揉碎以及膨化等一系列處理,在對其原有物理性質進行改變的基礎上使家畜能夠更加容易咀嚼,以此實現其采食量的提升;第二,化學加工法。在該方式當中,即將適當的化學試劑對秸稈進行處理,在對秸稈原有結構進行改變的基礎上使其具有適口以及蓬松的特點。目前,較為常見的化學處理法有氧化、酸化以及堿化處理這幾種方式;第三,生物加工法。這可以說是目前對于秸稈進行加工最多使用的一種方式,即通過微生物代謝作用的發揮對秸稈當中的木質素以及纖維素進行分解,以此實現秸稈營養價值的提升。
作為各級政府,需要能夠對秸稈飼料化利用在現今畜牧業發展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當中的作用形成高度的認識。在秸稈飼料加工這項工作當中,農民與廣大的養殖者是加工利用的主體,對此,即需要能夠在具體工作當中做好科學的引導以及扶持工作,使養殖者在對該項工作形成高度認識的基礎上能夠自覺做好該技術的重視與應用。政策方面,需要能夠在物資補助以及資金投入方面加大支持。同時,也需要能夠做好畜牧業發展的積極推進,通過畜牧業的建設與發展對秸稈飼料加工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
積極做好秸稈飼料開發中相關資源的整合,同科研機構一起做好秸稈飼料利用技術的創新與研究,對容易被養殖者接受、具有較高科技水平的飼料加工方法與技術進行開發,以此不斷實現秸稈飼料加工利用技術水平的提升。同時,在日常農業生產中要做好新型秸稈飼料加工技術的引進、推廣與消化,對秸稈飼料相關技術進行不斷的充實與完善,做好秸稈飼料利用、加工評價體系的建立,做好秸稈飼料倉儲加工以及生物加工相關技術的引進與推廣。
在充分利用好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的基礎上,要做好種植業結構的優化,通過“糧改飼”工作的開展做好具有專門化特征飼料作物的發展。要對種植業對畜牧業提供服務的理念進行積極的強化,在充分根據畜牧業發展需求的情況下,在保證糧食具有穩定產量的基礎上通過對玉米種植面積的適當調減做好飼用高粱、玉米等優質飼料的種植,在完成產品的收獲以及加工后,將原料青貯飼料轉化為家畜飼料,積極引導禽畜養殖當中玉米籽粒飼喂向全株青貯飼喂的轉變。
要想對農作物秸稈實際應用中運輸收集難以及分布較廣的問題進行解決,對以往農民對秸稈飼料自產自用的局面進行改變,即需要能夠積極推動秸稈飼料相關產品的產業化發展,實現秸稈飼料相關產品的商品化以及工廠化目標。要對以秸稈飼料為主的加工企業進行積極的扶持,對農作物秸稈進行統一的收購,在此基礎上生產出便于運輸、易于使用、適合市場需求且具有全面營養的秸稈飼料產品,以此對廣大的養殖戶生產需求進行滿足。同時,要對秸稈飼料相關產品的生產規模與質量進行控制與提升,積極做好外省市市場的開拓。
作為業務部門、宣傳部門以及政府部門,需要針對秸稈飼料開發加強宣傳推廣力度,對秸稈飼料具體應用的開發知識進行積極的普及,通過宣傳方式的應用使廣大養殖者與干部能夠對秸稈飼料開發的具體意義形成充分的了解,同時做好調制加工技術的掌握。在日常工作當中,也需要通過深入養殖企業以及基層等方式做好秸稈飼料技術的指導工作,通過技術培訓方式的應用對秸稈的飼料化運用起到好的促進作用。
在以往農作物種植當中,對于秸稈的處理一直是一項難點問題,單純地要求秸稈還田,不僅缺少扶持,也使得群眾缺少處理的動力,更多的還是以簡單的焚燒方式處理,不僅污染環境,對于資源來說也是一種較大的浪費。在上文中,我們對秸稈資源的飼料化利用現狀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來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做好秸稈飼料化應用的技術研究與推廣,真正實現秸稈問題的良好解決。
參考文獻
[1]高海,李國東,劉偉,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狀及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8):290-291.
[2]陳志強,李愛華,羅曉瑜,等.蘋果渣與玉米秸稈混貯飼料應用于肉牛育肥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6):14465-14467.
[3]秦春華,張凌青,羅曉喻,等.寧夏回族自治區肉牛產業鏈調查報告[J].中國畜牧雜志,2010,46(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