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陽希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有許多大學生求職心切,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夠進行合理的辨析,同時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諸如性別歧視、學歷歧視、違約金、培訓金等陷阱的存在,導致了對大學生的侵權事件屢屢發生。為幫助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減少迷茫,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對大學生就業知識進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出現侵權的主要原因有對于就業法律的知識匱乏,遭受到侵權行為時法律進行維權的意識薄弱,對法律責任意識也有一定的缺失[1]。其中由于大學生缺少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在簽訂合同時將就業協議誤當成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在合同的簽訂過程中,為了避免法律的制裁,通過約定試崗、適應期、實習期等變相延長試用期,侵害大學生利益的現象最為嚴重。同時也存在著要學生提供擔保,合同存在霸王條款的現象。這些現象的發生,有大學生法律意識淺薄的原因,同時學校和社會也有一定的責任。首先社會上存在著不良的風氣,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存在著特招、內招等現象,不僅損害了大學生的就業知情權,也使得許多大學生在在找工作過程中不注重能力的提升,反熱衷于走關系。在就業的法律知識上,學校也存在著教育工作上的缺失,對大學生的就業相關法律知識教育不到位,導致學生對就業的法律知識不了解,學校也缺少具備相關知識的教師。學生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就業法律不能主動學習也是原因之一。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大學生當面對侵權問題發生時,只能忍氣吞聲,自認倒霉,很少有大學生能夠主動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預防大學生就業陷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用人單位進行管理,通過立法的形式對大學生的就業合法權益進行保障[2]。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也要對有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發布進行統一的管理,防止特招、內招狀況的發生,保證大學生的就業知情權。例如通過統一的人才招聘信息網站進行招聘信息的發布,建立由政府領導的人才交流中心就是很好的辦法。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力度,規范用人單位的行為,對用人單位的招聘資格進行審核,防止在與大學生進行勞動合同簽訂時設置各種陷阱,造成對大學生的侵權。對于提供招聘信息的其他機構,也要進行監管,從源頭遏制就業陷阱的產生。
政府專門成立大學生的就業保障部門,當大學生的就業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通過該部門進行援助,保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學校要加強對學生就業法律知識的教育,首先要加大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學校管理層能夠認識到就業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對就業法律知識開設專門的課程,在學生應聘之前讓學生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就業相關法律有足夠的了解,對那些就業陷阱能夠做到有效的規避。在進行就業法律知識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相關的具體事例進行分析,加大學生的重視程度同時提高學生的興趣,對相同條件的應聘信息能夠進行有效的分辨,防止侵權事件的發生。對于教授就業法律知識的教師最好具有法律專業素質,可以采用對教師進行培訓進修的方式。在校園內要營造一個人人懂法的氛圍,通過校園廣播站等進行普法。讓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能夠主動去學習就業相關法律,并能夠運用法律進行維權。
通過具有法學專業知識的高校教師或者具有專業法律知識的律師、地方法官等,對學生的就業進行指導,培養學生在就業中的契約精神、權利意識、證據意識、維權意識,加深學生對就業法律知識的認識深度、廣度。具體的實施方法有,邀請高校法學教師開展就業法律知識講座、座談會、現場咨詢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形式幫助學生建立起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思維。在律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求職、模擬勞動仲裁等活動,讓學生在進行應聘之前能夠熟悉應聘的具體流程,了解規范勞動合同的內容,同時提高維權能力。通過聯系地方法官,讓學生能夠旁聽真實的勞動糾紛案件庭審,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就業法律知識的了解。
隨著就業壓力的越來越大,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就業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在競聘的過程中能夠沉著冷靜的面對,避免踩到就業陷阱,造成對自己權益的侵害。學校也應加大對學生的相關知識教育,提高學生法律知識水平。最后社會各界也要共同努力,給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擇業、就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