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鑫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深入推進,網絡對于人們的改變不僅僅是局限于學習、工作和生活等一些表象,將會更加深入地滲透到人們的思想和意識,直接影響人們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國家觀。產生一種讓人們獨立存在于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形成具有感覺,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它是獨立于物質條件和人們身體精神文化維度,而這個維度是受制于網絡空間,這就是互聯網人格。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在給我們帶來諸多方便時,也產生很大的社會問題。近幾年一系列社會問題反映了青少年因為網絡違法違紀的案例在不斷增加,這些案例凸顯了當前青少年大學生互聯網人格的扭曲和畸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1次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群體中學生規模最大,學生群體占比25.4%。學歷結構中大學生占比達到20.4%。大學生是網絡大軍的主力軍。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建設者和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者,健全清爽的人格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先決條件。
古人云:“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明法者強,慢法者弱。”網絡空間的建設,必須要發展規范和法律制度做前鋒和保障。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習近平指出,“法規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1]為了給網民提供天朗氣清、生態良好互聯網生態空間,國家先后出臺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辦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的通知》等相關的法律制度,以此來保障網絡生態的風清氣正。但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日新月異,法律制度的建設一定程度上已經顯得很之后,還不能完全適應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迅猛發展,這促使國家和各級政府及相關機構要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網絡安全的法律制度,要從國家的高度、社會的角度、人民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管控,“要推進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化解網絡風險。”[2]由于一些新的法律規范還未出臺,致使許多青少年把網絡空間領域當成是秩序混亂、道德凌亂的“三不管”的真空地帶,規范意識淡薄、是非觀念混亂,就處于肆無忌憚的“規則任意”狀態,引發了大量網絡犯罪現象。本課題組在調查中也顯示,有接近30%的受訪者認為與傳統的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相比,網絡具有自身產生、發展的特殊性,需要發展其自身的規范。翻閱近幾年的案卷,發現網絡犯罪呈上升趨勢越來越凸顯,作案手段千奇百怪,包含很高的技術特點。
學校作為大學生的教育主體責任者,對于大學生互聯網人格的理性回歸應該承擔理所當然的使命。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網絡思政建設,主動引導網上輿論向健康清新的方向延伸。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環境和比較穩定場所;父母是孩子第一老師。父母要高度關注孩子對于網絡的心態,引導其對于網絡及網絡生活的正確認識,促進其健康成長[3]。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夠有效強化大學生互聯網人格的優化。互聯網企業,應該要有充實的社會責任感,特別是手中掌握中一些涉及國家利益、國家安全數據的互聯網企業,要從國家安全的高度保障這些數據安全,加強對大數據的管理勢在必行。
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4]習近平總書記講:“打鐵還需自身硬。”健康的互聯網人格的形成,關鍵還是大學生自我人格品質品質的塑造。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的原住居民,要想在復雜的互聯網時代暢游網絡、立足社會,自身必須具備明辨是非、判別對錯的能力和素質。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對大學生做出這樣的點評:“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5]當前,我國處于社會經濟發展轉型和各種社會思潮涌入的時期,作為未來國家和社會歷史使命擔當的當代大學生,其人生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社會價值走向,處于人生價值觀形成重要階段和人生美好生活回憶的青春時期,大學生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的理論邏輯就像他們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6]如果第一步走錯,后面步步就會出問題,甚至會走向歧途。加強自身理論學習,讓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成為青少年大學生的主旋律。新時代大學生面對復雜網絡生態,應該學會獨立思考人生未來,獨立規劃人生課題;自覺主動地把握自我,做自己行為的主人。“只有能夠把握自我的人,才能在面對各種網絡誘惑,保持一份平靜和淡然,才能避免沉淪為網絡世界的迷途羔羊,而自由暢游于網絡信息的海洋之中。[3]”自覺抵制和拒絕傳播不良信息,不造謠、不傳謠;在這個浮華現實的時代,要提高自身的管控能力,及時調整和處理自身在學習生活中泛起的消極情緒;提高人際交往和溝通協調能力,樂于與人交流、合作,避免陷入自我封閉的狀態。用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融入到互聯網的生態環境中去。
高校教師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是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主導之師。高校教師應該用自身的知識和修養感染和教化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在課堂教學用真理和真知引導大學生在網絡世界要約束自身行為、遵守網絡道德。以生為本,通過通識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思維素養。強化情感教育和知識傳授并重,“情知并重,以知促情,情知互進”,營造和諧的新時代的高校師生生態關系;充分利用和發揮各種有效資源培養“有正義、同情、真誠、正直、責任及感恩心、榮譽感等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的新時代大學生。用互聯網教學手段對大學生進行心靈溝通與疏導是新時代高校教師的必備工具和手段。師生協同一起正確使用網絡工具,辨別網絡信息真偽,進行健康網絡交往。以此形成和提升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選擇和評價的能力;引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力,使他們在面對網絡的誘惑時能夠做一個理性的網民。
廣闊無邊的網絡大舞臺已然成為億萬中國民眾共同的精神鐵塔,是與人們割不斷的“生命體”。我們只能充分利用網絡空間,發揮網絡作用,以網治網。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19”講話,明確提出要維護互聯網安全,加強互聯網治理。其核心應該是互聯網絡信息內容治理,強化互聯網內核安全,建設網絡清朗生態,發揮網絡反饋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互聯網是一個各類信息交合的大熔爐,億萬網民在這個大熔爐里篩選獲取信息,將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選擇、思維方式拓展、價值觀念孕育產生重要影響,影響青年大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人生的情感認知和歷史邏輯認知。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任何國家都決不允許網絡社會中“推翻國家政權言行,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等”大行其道,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會允許這樣的網絡行為肆無忌憚。強化網絡信息和內容建設,做好網絡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育人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讓經典和主旋律占據網絡空間,主導網絡秩序和方向,激發互聯網的教育引導功能,促進大學生的互聯網人格完善和健全。
營造良好網絡言論氛圍,豐富網絡信息內容,絕不是要求整個網絡空間的呆板和僵化,而是在網絡中不能搬弄是非、違法犯罪,不能超越了憲法法律界限。要用中國好聲音唱響中國主旋律,用中國好故事傳播中國正能量。只有加強網絡信息的豐富和完善,為廣大網民提供豐盛合口的網絡大餐,才能有效激發大學生網民的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也才能真正發揮互聯網本該具備的作用功能。人類優秀文化的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弘揚離不開互聯網這樣一個龐大的舞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一劑良方,在網絡中多融入中國的優秀傳統經典,把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故事與傳統文化結合,用接地氣的方式在網絡中展示出來,少一些高調,多一些樸實,少一些高深理論,多一些生活樂事,使大學生能夠在網絡中潛移默化地被感化,比如可以把儒家經典、紅色文化與互聯網融合創造創新,產生新的文化作品。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和修復網絡生態。
基于網絡的動態性、復雜性和虛擬性,我們不能徹底凈化網絡空間,但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網絡自身的優勢,最大程度避免受到“垃圾”的污染。通過建立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預警機制,讓所有的網絡信息通過“過濾器”,保證所傳遞信息的干凈清潔。積極構建大學生的網絡輿情預警體制機制,通過信息收集、研判信息、傳遞信息和校際信息聯動這樣一個過程和機制,過濾或者提前預警那些不良的、不合理的輿情信息,把括健康的、合理的、充滿正氣的輿情信息發送或者傳遞給廣大網民。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不僅可以為網絡空間提供綠色健康的精神大餐,還可以有效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