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西北大學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如今國家對教育行業的投資逐漸加大,大學生失業的問題卻日趨嚴重。在當今教育消費高昂的情況下,這些必然會影響孩子上大學、考大學的積極性和家庭投資教育的積極性,助長了新一代的“讀書無用論”。種種問題說明,大學生就業已不僅僅是個經濟學中的名詞,而且是一種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需要引起學者、社會和國家足夠的重視。
大學生失業,即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應屆畢業生,沒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無法發揮自己的勞動能力。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勞動力沒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總而言之,即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有就業愿望以及就業能力,卻沒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沒有報酬的工作。
目前大學生失業的原因,分為兩種:主觀型失業和客觀型失業。前者就是大學生由于自身的原因而面臨的失業;后者指社會結構造成的失業。這種失業是由于勞動力市場“失調”所致的。①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1、專業結構性失業,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不符。從法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人才的投資出現偏差。2、區域結構性失業。經濟發達和欠發達地區比率失衡。
對于一般的商品生產,商品賣不出去,“摔壞的不是商品,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因此是廠商承擔市場風險,市場約束廠商。而教育產品不同,該產品是畢業生,如果在某個時期招生規模超過社會需求的總量,或者高校的專業設置不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那么直接受害者不是學校,而是它們的產品——畢業生。高校面對市場的巨大需求,大量發放文憑又造成文憑的貶值,更加劇了畢業生的就業困難。
反觀各類高校的專業設置,長期沒有變化。這便直接導致許多人在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崗位。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校專業設置的盲目性,使得大學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與市場需求深度不符,從而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西部大開發,人才是關鍵。而西部地區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夠吸引、發展前景不夠好。因此,國家應制定補貼等相應的優惠政策,使大學生轉變對西部的看法;高校也應當積極落實國家下達的相關政策,多多開展就業發展規劃培訓,促進優秀人才向西部流動。西部地區經濟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在人力資源充分的條件下,也會使西部地區的社會福利最大化。
社會呈現多元化發展,高校也應當相應的提供各方面的專業。對于傳統型的專業,應當深入市場進行調研,適當調整這類專業的招生人數以及課程設置,力求與傳統專業的市場需求相適應;對于新出現的企業,高校也應當與時俱進,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使更多的人學到這方面的知識。同時,各類高校不僅要讓學生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還應當多多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
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當多多參與有自己專業相關的實習和社會實踐,盡量了解企業的運作,培養自己的商業意識和工作意識,能夠在畢業后找工作時倍受企業的青睞,自然就業不成問題。其次,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要能夠吃苦耐勞,適應各種環境,應付各種局面,這樣才能在“買方市場”的今天有立足之地。最后,積極自主創業,畢業生應當順應市場的需求,順應時代的潮流,積極培養自主創新、自主創業的能力。這樣,學生就免于苦苦尋找工作機會,還能解決待業在家的朋友的困難。同時也增加了社會的總福利,是個不錯的選擇。
大學生失業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面對飽和的市場環境,政府、學校及學生應當正確的看待這一問題。政府要做到頒布并實施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大學生就業的權利;學校要做到給予學生更全面的實用的教育;學生自身更要虛心接受社會的看法,堅持不懈地努力。總而言之,通過全社會共同的努力,使大學生失業這個問題得到妥善地解決。
[ 注 釋 ]
①陳岱孫,主編.新帕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四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