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靖
(621000 西南科技大學 四川 綿陽)
我國目前的法律還沒有詳細對競業限制制度的分類進行規定,但是我們可以根據限制的時間,把競業限制制度分為工作中的競業限制和辭去工作后的競業限制,根據限制義務產生的依據分為法律規定的競業限制與當事人協議的競業限制。
1.工作中的競業限制和辭去工作后的競業限制
(1)工作中的競業限制。工作中的競業限制主要是限制工作中的員工不得有自己經營同類的產品,或者去有競爭業務關系的單位兼職的行為。對于工作中的員工,即使沒有與單位簽訂競業限制的協議,只要與公司建立了勞動關系,那么作為員工就應該有忠誠于自己的單位義務。工作期間的勞動者,應該遵循最起碼的忠實義務,這與我們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即用人單位按時發給勞動報酬,勞動者不能利用工作之便利用公司的資源去做有害于公司的事情。
(2)辭去工作后的競業限制。辭去工作后的競業限制,我們理解的是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公司雙方當事人之間通過協議的方式來約定勞動者辭去工作后最長2年時間內,不可以有從事與原來工作的公司相似的業務的這種行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限制協議。畢竟勞動者已經離開了單位,如果沒有任何協議在,那么很難,也沒有理由來限制勞動者。對于用人單位來說,雖然公司員工已經和單位解除了勞動的關系,但是此員工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所知悉的內部的商業秘密并未因辭去工作而歸還。
2.法律規定的競業限制與當事人協議的競業限制
(1)法律規定的競業限制。法律規定的競業限制,顧名思義就是這一類的競業限制制度的內容是直接的被明確的法律條文所規定的。我們現在的這一類法規主要是為了規范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經理、資深的技術人員。這類人群由于擁有特殊的身份,其容易掌握公司的商業秘密,缺少監管,沒有外部的監督,就很容易滋生私心,因為這種情況太過普遍,這類人也是泄露商業秘密的主要人員,所以對其作出強制性的競業限制規定。
(2)當事人協議的競業限制。當事人協議的競業限制是指基于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從而對員工發生的競業限制。即員工和公司之間訂立的競業限制合同勞動或者在勞動合同中寫明專門的有關競業限制的一款,這種具體的協議的內容法律交由當事人自己決定,以前大部分公司都沒有意識簽這樣的合同,但現在隨著法制意識提高,都紛紛注意到了這種風險的存在。
1.我國競業限制制度改進的根本原則
(1)內容上的平衡各方利益。我國的競業限制制度完善的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一種使勞動者可以自由的流動,優化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增加社會運轉的效率,從而最大化的實現勞動力價值和保護商業秘密的平衡,而如何在自由與限制之間找到一個合理的點,是完善競業限制制度的關鍵。競業限制的規定對于勞動力資源的流動有所阻礙,但是競業限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商業秘密的保護對于鼓勵公民進行大膽的科技創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對于生產技術的提高也有著積極的價值。因此,競業限制這一制度如何去完善,利益平衡原則在立法上的確認與凸顯是極其必要的。
(2)形式上的系統立法原則。目前我國關于競業限制的法律制度,雖然地方性法規很多,各個領域的法規也很多,但是多,不一定意味著有效,尤其是我國跨省勞動力資源流動頻繁,地方法律的不統一可能會出現更多問題。為了去確保競業限制的相關法律完整統一以及相當的權威,最佳的手段與措施自然是一部全國性的法律的實施。
2.我國競業限制制度的具體立法建議
我國競業限制制度之所以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起到的作用達不到預想的效果,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的制度還相當的不成熟,國家沒有建立起相應的信用制度。法律規定企業董事、高管、有保密義務的技術人員,在辭去工作后一段時間不能在本業務內自己干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但是現實中真正能做到的人卻不多。在當前的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基礎信用制度的建立已然迫不及待。筆者認為這個方面可以改變一下,將競業限制協議放到工商局或者其他政府機關備案,然后根據協議內容,公司把錢交給銀行,然后辭去工作的勞動者直接去銀行領取補償款,
避免一些可能出現的不公平現象。
參考文獻:
[1]郭玲慧.勞工保密義務與競業禁止約款之法律意義[J].萬國法律,2003年第10期。
[2]彭學龍.競業禁止與利益平衡[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