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姝
(710199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狹義的校園代理即為《民法總則》中規定的“代理”,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又稱本人)的名義,在代理權限內與第三人(又稱相對人)實施民事行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民事法律制度。代理人在代理權限范圍內實施代理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廣義的校園代理,是指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不一定存在確定的基礎法律關系,代理人并不一定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代理活動。因此,廣義的校園代理包括并不符合嚴格意義上代理的部分,代理人由于授權關系與責任承擔不明確,往往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1.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代理包括委托代理和法定代理。大學生校園代理屬于委托代理。實踐中,商家往往會授權多個大學生,而被授權的大學生又通過自己的朋友圈等平臺將代理權轉委托給其他人,造成了代理關系的混亂。而根據《民法總則》第一百六十九條的規定,代理人需要轉委托第三人代理的,應當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轉委托代理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被代理人可以就代理事務直接指示轉委托的第三人,代理人僅就第三人的選任以及對第三人的指示承擔責任。
2.代理人與復代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我國《合同法》第四百零八條規定,代理人委托復代理人時,應盡忠實勤勉的義務。然而在校園代理糾紛發生時,很多代理人會推卸自己的責任,使代理大學生的權益受到損害,其實法律規定應盡忠實勤勉的義務,所以代理人對復代理人給第三人造成的損失負有連帶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一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現實中,從事校園代理的大學生往往通過熟人間的傳播來推銷其代理的產品或服務,代理關系并不規范。同時,一個大學生往往會身兼數份代理,這就直接導致了代理關系的混亂,在代理糾紛發生時,權限不明,導致問題得不到解決。
《民法總則》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轉委托代理未經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的,代理人應當對轉委托的第三人的行為承擔責任,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代理人為了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轉委托第三人代理的除外。大部分的校園代理缺乏規范的流程和法律約束,很多大學生甚至不懂得與委托代理商家或機構簽訂代理協議。即使簽訂了相關協議,由于大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關于代理人與被代理人的責任劃分不清楚,在發生糾紛時,代理大學生既要向委托代理機構承擔責任,又要向第三人承擔責任,權益因此容易受到侵害。
很多代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在糾紛發生時不懂得運用相關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據統計,約有40%的大學生在代理過程中有過受騙的經歷,其中66%的大學生在簽訂合同時草草看過或者認為合同款項和違約責任無關緊要;約有30%的大學生不了解代理合同的性質。針對這一問題,各大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會、團委等學生社團資源,給予在校代理大學生法律指導和幫助,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維權意識。
關于大學生校園代理期間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相關學者也做過這方面的法律初探,但在實際情況中仍存在適用法律界定不明的情況。對于代理人的免責事由、法律責任的承擔、發生爭議的解決方式和管轄法院等事項也沒有明確的說明。因此,立法機關可以從這幾方面考慮,制定系統的法律,在校園代理糾紛發生時,通過完善的法律措施來保護相關大學生的權益。
除了以上兩種措施外,還可以利用社會方面的力量來保護代理大學生的權益,例如,督促社會成立代理監管部門,對代理商家嚴格執行代理資格的審核;督促相關高校完善校園代理運行機制;監督商家和校園代理簽訂協議,保護大學生在校園代理過程中的合法權益。此外,通過由學校、代理商家、學生代表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之間協商成立專門的調解組織,在校園內設立專門的辦公室,在發生糾紛時,直接通過該組織找到代理商家,解決核心問題,出具調解書,更好地解決糾紛矛盾,從而切實保護代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民法(第三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84.
[2]郭棟.兼職大學生權益保護的法律規范適用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05.
[3]夏雨.校園代理糾紛中的法律問題初探[J].法制與經濟,2010,3.
[4]王進.校園代理中的法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8,12(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