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蓉
(621010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四川 綿陽)
歷經十年苦心磨礪,《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開啟了我國扶危救困法制化的新時代。慈善法的出臺除了規范慈善公益活動外,還對互聯網捐贈眾籌的運營模式和規范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近年來,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凸顯出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慈善機制不規范、資金管理不透明、監管機制不健全等等。這些問題亟需出臺一部慈善領域基礎性和綜合性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應運而生。
早在2005年9月,民政部就提出了起草《慈善法》的立法建議,并于2008年8月將其納入人大立法計劃。2010年7月,慈善法草案初步形成。2015年9月,內務司法委員會首次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慈善法草案,并于2015年10月底進行了初次審議。2015年12月人大常委會對慈善法草案二審稿進行了審議,并經過進一步研究修改后于2016年3月16日表決通過,于2016年9月1日開始正式施行。至此,歷經十年的《慈善法》立法工作落下帷幕,開啟了慈善事業法制化的新篇章。
慈善法對慈善活動的定義、慈善組織及行為、監督管理等進行了規范,結束了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慈善領域監管缺失的混亂局面,對于強化慈善事業規范化管理、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隨著“互聯網+慈善”模式的日益普及,《慈善法》的出臺對許多互聯網捐贈眾籌融資模式的運行、規制等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互聯網捐贈眾籌是眾籌融資模式的一大分支。所謂眾籌,即資金需求方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項目信息以籌措資金的一種活動,主要包括股權眾籌、債權眾籌、產品眾籌和捐贈眾籌,除捐贈眾籌外,其他三種眾籌模式均具有投資盈利性質。無償性是捐贈眾籌區別于其他眾籌融資模式的最主要特征。因此,結合眾籌的定義和捐贈眾籌的獨有特點,互聯網捐贈眾籌的含義是指項目發起人未完成特定事項發起眾籌項目,并通過互聯網眾籌平臺展示,以向不特定公眾籌集資金,而支持者出于捐贈目的對項目進行金錢支持的活動。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模式在社會各界的廣泛應用,互聯網扶危濟困事業亦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ヂ摼W捐贈眾籌就是互聯網扶危濟困活動的形式之一。自2011年眾籌模式進入中國以來,我國的互聯網眾籌平臺數量呈現出激增態勢,相較于其他三種眾籌模式,互聯網捐贈眾籌的受重視程度和發展規范性都相對較弱,發展比較好的平臺如“輕松籌”等,然而,由于缺乏規范有效的監管,互聯網捐贈眾籌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考驗和問題,如道德危機、私設資金池風險、項目成功率低、運作模式不規范等等。
《慈善法》出臺前,整個社會對通過網絡發起的慈善活動和互聯網捐贈眾籌無明顯區分,很多情況下將二者等同化?!洞壬品ā返氖┬袉拘蚜斯妼Χ叩膮^別意識,對互聯網捐贈眾籌的發展現狀產生了諸多影響,主要表現如下:
《慈善法》第21條將慈善募捐定義為“慈善組織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財產的活動”。慈善的核心在于利他性,目前較為主流的觀點認為由受捐贈者個人發起互聯網捐贈眾籌活動屬于個人救助行為,而非慈善活動。《慈善法》并未對個人發起互聯網捐贈眾籌項目是否合法做出明確規定?;ヂ摼W捐贈眾籌作為新生事物,對金融發展和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凸顯,全然禁止此種融資模式必然不合理。根據民法領域“法無禁止即許可”的原則,對互聯網捐贈眾籌的存在及發展應當持肯定態度。只有當互聯網捐贈眾籌活動完全符合慈善募捐的定義時才由《慈善法》調整。雖然具有“利他性”的互聯網捐贈眾籌活動不受《慈善法》調整,但也不是法外空間,其發展必然會受到《合同法》《刑法》等部門法的調整。
《慈善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合作,由該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此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當下互聯網眾籌平臺參與捐贈眾籌項目的合法性?!洞壬品ā烦雠_以前,項目的主要審核義務在于平臺本身,大多數眾籌平臺根據經營情況制定了一套審核流程,主要采用的是“申請人發起項目——平臺審核項目信息——審核通過并發布”流程,此過程中無需具有公募資格的組織或個人的參與?!洞壬品ā芬缶哂欣缘拇壬苹顒颖仨氂芯邆涔假Y格的組織或個人的參與,因此,很多眾籌平臺開始考慮與慈善組織等具備公募資格的組織合作以獲取合法資格,開始尋求與慈善組織的合作以謀求出路。《慈善法》將平臺公募資格的確認權賦予給了民政部,民政部于2016年7月21日發布了公開遴選通知,參與遴選的共計47家平臺,最終29家平臺進入了答辯環節。經慈善、互聯網、傳媒代表等方面專家團隊現場打分后,最終13家平臺通過遴選。民政部門的資格確認肯定了該批次互聯網捐贈眾籌平臺在公益慈善事業方面的重要性和合法性,也為“互聯網+公益”和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慈善法》第八章對慈善募捐活動的信息公開作了要求。強化了慈善組織等公募組織的信息公開義務,強調信息公開應當真實、完整、及時,并對階段性信息公開做出要求。同時,除注重慈善募捐活動本身信息的公開外,還著眼于慈善組織等公募組織登記備案、運營狀況等信息的公開,以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秘密以及捐贈人信息的保密,很大程度了實現了募捐信息透明化,保障了捐贈人利益的同時也保護了受贈人和社會公共利益,一方面為具有“利他性”的互聯網捐贈眾籌項目提出了信息公開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眾籌平臺的信息公開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互聯網捐贈眾籌作為新型融資模式,在慈善和金融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慈善活動和互聯網捐贈眾籌有一定的重合領域,但互聯網捐贈眾籌是否屬于《慈善法》的調整范疇需要結合個案具體分析?!洞壬品ā返某雠_對互聯網捐贈眾籌運營模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二者均為保障捐贈人利益做出了一定努力,有力地推動了社會慈善救助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毅.中國眾籌的概念、類型和特征[J].河北學刊,2016,2期.
[2]閆笑男.慈善法對公益眾籌的影響[J].商,2016,17.
[3]王茜.中國公益眾籌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5,5.
[4]黃春蕾,郭曉會.慈善商業化:國際經驗的考察及中國的發展路徑設計[N].山東大學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