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
(310053 浙江警察學院 浙江 杭州)
無人駕駛汽車是智能汽車的一種,也稱為輪式移動機器人,主要依靠車內的以計算機系統為主的智能駕駛儀實現無人駕駛。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5年間,與汽車無人駕駛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超過22000件,這意味著無人駕駛汽車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與之相對的,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汽車致人損害導致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在法律視角下進行研究十分必要。
1.責任主體不明確
無人駕駛汽車并非完全意義上的“無人”,只是大幅降低了人員與汽車控制系統的交互操作,通過智能化的構件實現汽車控制。本質上看,這種變化并沒有改變汽車的職能,只是控制方式出現了革新。當汽車在無人駕駛過程中致人損害、需要進行責任判定時,駕駛人與汽車制造商、智能系統制造商可能均負有不同程度的責任,如何加以考量是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2.法律條文的缺失
由于無人駕駛汽車屬于新生事物,而且目前尚未完全普及,由無人駕駛汽車導致的事故樣本也較為稀少,難以針對實際問題擬定完備的法律條文,這對于處理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事故、全面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有一定的不利影響。目前我國法律中,相當一部分涉及到“駕駛人”,比如酒駕、醉駕等,但如果汽車處于無人駕駛狀態造成事故,事故與駕駛人的關系很可能難以界定,影響事故處理。
3.法條細節模糊
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牽涉到交通法、刑法等多種部門法,也意味著需要完善的細節有很多,如路面濕滑、剎車失靈導致人員受傷,雷雨天氣影響汽車控制系統導致的事故等,不能簡單依照某一條法律進行處理。目前來看,針對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法律細節尚不完善,需要在后續工作中加以解決。
1.明確責任所在
我國汽車保有量大,交通事故頻發,無人駕駛汽車雖然具有較高的智能性,但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分析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對策,首先要著眼于責任劃分。具體而言,可行措施包括兩個,一是廣泛收集現有的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事件作為樣本,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規律,總結其特點,作為進行責任劃分的依據,二是廣泛進行市場調查,收集目前無人駕駛汽車的數據信息,進行虛擬實驗,了解事故發生的概率、原因,作為進行責任劃分的另一個依據[1]。以現有事件樣本收集為例,假定某地共收集樣本1000件,經過分析發現引起事故的原因包括駕駛人原因(400件)、汽車設備故障原因(300件)、受害者原因(200件)、環境原因(150件)、其他原因(50件),據此初步了解駕駛人、汽車設備故障是導致事故的主要原因,該結果可作為進行責任劃分的一個依據,當出現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問題時,首先進行駕駛人和車輛調查,作為考察處理事故。
2.優化上位法
我國法律法規條文眾多,而且不同法律之間存在一定的重合,在依照法律進行事故處理時,為避免條文沖突、難以處置,通常采用上位法優于下位法原則,在這一基本前提下,要求相關部門在后續工作中針對上位法進行優化,給出基本的法律原則以及對應的立法要求,再通過擴大地方立法自主權、授權立法等方式,使上位法相關原則發揮作用,整體提升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問題的處理水平。如在《刑法》中,規定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處理可以參照普通汽車事故進行定責、商討賠償,交通部門、司法部門等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事故處理,提升工作效率,保證處理水平[2]。
3.不斷完善法律細節
細節的完善是一項長期工作,如前文所說,目前無人駕駛汽車在我國、國外均沒有普及,缺乏進行立法工作的依據,對各類細節的完善應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充分考慮當前實際情況和未來變化,在上位法以及法律總則的原則下擬定法律細則,同時評估未來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前景,考量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充分做好優化法律細節的準備。以發展前景評估為例,當無人駕駛汽車普及后,可能出現更多的致人損害事故,但汽車處于無人駕駛狀態,在事故發生后,駕駛人可能沒有察覺,離開了現場,這一情況應與《刑法》的“肇事逃逸”區別對待,分別予以立法,了解駕駛人在事故發生時的情況,如果有足夠證據證明駕駛人并非有意“逃逸”,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以此完善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相關法律細節,提升事故處理水平。
通過分析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的對策,了解了相關理論內容。總體來看,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損害與傳統汽車事故存在明顯差別,包括責任主體不明確、法律條文的缺失、法條細節模糊等。法律視角下,針對上述問題給出建議包括明確責任所在、優化上位法、不斷完善法律細節等。無人駕駛汽車是未來汽車發展的趨勢之一,后續工作中應正視此類問題,提升處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王靖茹.自動駕駛汽車事故責任問題研究[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4):92-99.
[2]邱金龍,劉文君,尹志勇.汽車事故數據記錄器數據規范及應用進展綜述[J].汽車工程學報,2017,7(02):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