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旭
(400020 國浩律師(重慶)事務所 重慶)
對典當合同的定性和效力認定是審判中首先遇到的問題。典當行業雖存在時間較長,但一直是一種自律行業,表現在行政管理規定并不健全,法律上也沒有具體規定。致使典當行開展業務過程中存在許多不規范的地方,常常出現名為典當實為借貸,或是名為借貸實為典當等名不副實的情況。
我們認為,認定典當合同的效力主要是看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典當法律關系是否合法成立,典當的法律特征是否具備。對抵押物是否依法登記,雙方是否簽有當票,其相關費用是否按約定利息收取,是否包括綜合費率的收取等。典當法律關系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表現為典當雙方的擔保關系;另一方面,它表現為典當雙方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所以只有當這兩個法律關系均成立時典當關系才成立。換句話講,典當的設立目的是為借款,設定營業質權“當”與發生債權的“借”同時進行,并且“借”是以“當”為前提。典當的設立不以主債權的先行存在為條件,而是以“當物”是否存在且合法有效為前提,通常其市場評估價值不高于借款數額的二倍以上,并以不動產在行政管理機關登記備案為成立條件。動產一般是通過質押,抵押大型設備的亦需辦理登記。只有上述條件成就,借款關系才能形成實踐中當的關系。典當的過程就是以實物作為擔保條件,以借款為合同目的,將擔保與借款統一起來的過程。而一般的物之擔保借款法律關系則是先有借款關系主合同,再有擔保的從合同。這是區分典當與一般物之擔保借款的關鍵所在。
物之擔保借款包括質押借款和抵押借款。典當在本質上是質押借款的一種,即營業質。傳統理論認為典當物限于動產和財產權利,現今房地產亦可作典當物。
如何認定其效力?理論上存在爭議。一般認為,典當不包括第三人是傳統理論和生活中的常態,第三人承擔典當法律后果(如絕當、高費率)會在事實上形成權利義務不對等,且現行《典當管理辦法》也規定典當限于典當行與當戶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因此,以第三人之物提供典當的,如果該第三人未認可,由取得當金的人承擔相應責任;如果在辦理典當抵押、質押時該第三人一同到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相關手續或是事后書面追認的,抵押或是質押有效,應按抵押借款或質押借款認定,但是第三人所承擔的利息綜合費總額應參照民間借貸的標準進行確定。
《典當管理辦法》第二十七條第(七)項規定,典當行不得收當戶沒有所有權或者未能依法取得處分權的財產。也就是要求當物必須是為當戶所有或享有處分權。按典當行通行的規則和學術界公認的觀點,當戶應將自己享有所有權的物品出當。但對于第三人的財產,只要當戶合法取得了處分權,也可以用來作為典當的擔保。現有法律和相關規定均未禁止第三人為典當關系中的當戶提供物的擔保,既然第三人明知典當中的當物存在不能回贖的風險卻仍愿意將自己的財產提供給當戶作為當物,且這種行為也不損害公共利益及其他人的利益,司法機關不應予以干預。第三人以書面方式自愿為當戶提供出當財產的行為其實就是授予了當戶對該物的處分權。只要當戶對當物的處分權是合法的,且內容明確、登記手續齊備,典當行因典當經營而收取抵押、質押的財產之行為亦應認定有效。只有在當事人之間的約定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時才會產生無效后果。從法理上講,典當是以質押或抵押方式合法成立并有效為前提進行的經營行為,擔保行為只要符合《擔保法》《物權法》關于質權和抵押權的規定,就應當認定有效,因此在典當中采取第三人擔保應是可行并有效的。
《典當管理辦法》第37條、第38條、第40條規定了利息和費用的收取標準。利率應按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銀行機構6個月期法定貸款利率及典當期限折算后的標準執行。動產質押月綜合費率不超過當金的42‰,房地產不超過27‰,財產權利不超過24‰。當戶于典當期限或者續當期限屆滿至絕當前贖當的,還應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支付相應罰息。超出上述標準的,超過部分不予支持。
典當作為特種行業,具有高額的收益性。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和盡快實現權利轉換,典當行和當戶都有義務保證交易的公平性。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法院對這種收益較高的特種行業在經營行為不規范,或過度追求不當利益時應予以適度干預。我們的做法是針對案件的具體情況,在分清各方責任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以及預期利益。在費率約定不明或約定過高的情況下,適度降低利息和綜合費。在典當合同中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則不應收取綜合費用。利息及罰息應依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確定。如逾期贖當(含延期后未能贖當的),對于給付合同約定期間屆滿之后綜合費的要求一般不予支持。
目前,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門對于典當行業的監管缺位。商務部僅對典當行業開辦資格行使審批權,而各省、市沒有相應明確的管理部門,執法和行政處罰行為也缺乏相關的法律依據,因而難以建立起統一的典當行財會制度和考核評價與監管體系。由于監管部門及職能的不明確和缺乏規范的監督與指導,典當行在經營中違規問題時有發生。此外,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指導,作為典當從業者自律組織的典當行業協會也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目前行業協會的很多職能是由政府部門承擔著。
為規范典當行業,減少因違規經營而產生的各種糾紛,一方面要依法加強對典當行業的引導和管理,另一方面對違規經營行為要給予應有的懲罰,特別要加重對非法攬儲融資等違法行為的懲制力度。此外,加強對典當行業協會的指導和管理,使其在行業自律、行業宣傳、信息互通、人才培養與交流等方面應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力英,何彬彬.典當糾紛審判實務探討[J].人民司法,2010(3):51-54.
[2]吳昊.當前典當糾紛審判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法制與社會 ,2013(17):238-239.
[3]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課題組.典當糾紛案件審理中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3(6):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