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博
(100730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 北京)
第一,股東代表訴訟是基于公司的法律救濟請求權而產生,這種權利不是股東因自身權益被侵害而產生,而是由公司本身的權利傳來的,由股東代為行使的權利。
第二,股東代表訴訟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的股東才能提起,即有限責任公司的任一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必須是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提起代表訴訟,這樣規定的目的在于提高訴訟門檻,以防某些股東惡意濫用訴權。
第三,股東代表訴訟發生在公司高管怠于以公司名義行使權利的情況下,即只有在股東請求公司提起訴訟,公司拒絕或怠于直接起訴,或者出現緊急情況時才可發生股東代表訴訟。
結合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特征,在實踐中運用此制度時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股東代表訴訟與直接訴訟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侵權人實施的侵權行為的后果直接及于股東本身還是公司,以及訴訟的后果是歸屬提起訴訟的股東還是公司。公司作為一個在法律上享有獨立地位的組織,其權利受到侵害時,作為執行機構的董事會應當代表公司提起訴訟進行維權。當公司的權益因董事等高管的不當行為受到損害,或因其他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受到損害,而公司的管理層出于種種原因不起訴,導致公司受損的利益無法恢復,并間接使股東的利益遭受損害時,股東基于其在公司的投資,可自行代表公司向侵權者提起訴訟。而在此情況下,股東只是作為名義上的訴訟方,股東自身對訴訟權益無法享有,也就是說原告股東并不能因訴訟取得任何直接權益,法院的判決結果直接歸于公司承擔。
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股東為提起代表訴訟的適格原告。我國《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采取不同的態度。有限責任公司的任一股東都可以提起派生訴訟,但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必須是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才可以作為原告提起代表訴訟。公司法解釋規定,其他股東以相同的訴訟請求申請參加訴訟的,應當列為共同原告。在訴訟過程中,原告必須始終持有公司股份,不得出現中斷,否則即喪失原告資格。
針對在股東代訴訟中公司的訴訟地位以及如何確認被告的問題,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的指導意見以及公司法解釋均規定股東代表訴訟的適格被告包括作出不當行為的董事、監事、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控股股東、相關交易的相對人,還包括公司進入清算時期對公司享有控制權的清算人,而公司在股東代表訴訟中的訴訟地位應為第三人。
股東代表訴訟是一種代位訴訟,是作為原有公司內部監督機制失靈情況下的補充救濟方式,因此其適用的前提是公司內部救濟手段的用盡。我國《公司法》對該種訴訟的前置條件規定了對公司提出正式請求或通知的原則:監事會、不設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的監事,或者董事會、執行董事收到請求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提起訴訟,適格股東有權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只有符合以上規定,股東才能提起代表訴訟。
前置條件的規定在于充分尊重公司意思自治,督促公司自己解決自身問題,避免公權力以及個別股東對公司行為的過多干預。但是前置程序也存例外,即如果在“情況緊急,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情況下,股東可不經請求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代表訴訟。此時就需要原告提供相應的證據予以證實其真實性。
股東代表訴訟制度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運用情況并不樂觀,故應進一步對此制度予以立法完善。
我國公司法對連續持股一百八十天規定情形應作具體區分。對于當事人之間自愿轉讓股份的,受讓股份一方的持股時間不能持續前一手持股人的持股時間;但在繼承、贈與、公司合并、股權被強制執行等情形之下,受讓股份一方與前一手持股人的持股時間連續超過一百八十天的,應當規定受讓股份的股東有提起代表訴訟的權利。
我國公司法對“當時擁有股份原則”的沒有規定,對侵權行為是否一定要發生在一百八十天之內未做明確,這樣便擴大了代表訴訟原告股東的范圍,這樣有可能出現購買訴訟,即知道侵權行為后,再購買股份,持股符合法定時間后提起代表訴訟。為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應當規定在侵權行為公開后,或者在知道或應當知道發生侵權行為后仍然而購買公司股票的股東不享有股東代表訴訟的提起權。
公司法一百五十一條規定的緊急情況過于概括,公司法解釋又未作進一步的規定,這樣便增加了濫訴的可能或權益不能得到及時保護的情況。對于緊急情況,建議立法做列舉式規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來列舉。①請求權的行使期間或者訴訟時效即將超過;②公司的法人資格將消滅;③相關財產即將被轉移;④重要證據將要滅失;⑤其他緊急情況等。在有此類規定后,人民法院審查若沒有法定的緊急情況,則不予受理,從而提高了效率并體現了對公司意思自治的尊重。
股東代表訴訟案件侵權人大多是作為公司高管的董事、監事或公司股東等公司內部人員。公司股東、董事等人數較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多且人員流動性大。在提起股東代表訴訟時,公司作為案件的第三人出現,而其他的股東也可能參加訴訟作為共同原告出現。同時,案件的審理,可能關涉公司股東之間的協議及公司章程等證據材料的審查,為了方便訴訟,本人認為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規定案件的管轄為公司住所在法院具有專屬管轄權。
綜上,我國股東代表訴訟有諸多不足,應結合我國目前公司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的現狀,予以相應立法完善。
參考文獻:
[1]李穎怡.試論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的立法完善[D].浙江師范大學,2010.
[2]劉俊海.論股東的代表訴訟提起權[C].商事法論文集,2006.
[3]齊奇,鄒碧華.公司法疑難問題解析[M].法律出版社,2004.
[4]王保樹.日本的股東代表訴訟制度[C].法律出版社,1997.
[5]孫英.論股東代表訴訟制度[J].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