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繁
(518000 廣東省深圳監獄 廣東 深圳)
免責條款的解釋以被訂入合同并有效為前提。若免責條款具有了《合同法》第五十二、五十三條的情形,即“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入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免責條款免除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責任以及免除因自己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責任”的情形,是無效的,不進入免責條款的解釋范圍,免責條款的解釋應考慮到雙方利益的衡量,是否為企業合理化化經營所必須之,以及雙方當事人投保的可能性。法官對免責條款的解釋須考慮到風險的公平合理分配,須更加謹慎和嚴格。
第一,嚴格解釋規則。這主要涉及以下情況:一是免責條款未指明是免除違約責任還是侵權責任時,應解釋為只免除違約責任。在侵權行為中,只有受害人明確表示同意才可免除侵權人的侵權責任。在只是對格式條款表示整體性同意時,這種概括的同意頂多也只是默示,而這種默示不構成法定的免責,而且侵權責任較違約責任更具有強制性,更加事關公共秩序。二是免責條款未明確是免除過失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時,應解釋為只免除無過錯責任,這也是不利解釋規則的要求。
第二,不利解釋規則。羅馬法對合同解釋有三種特別解釋規則:一是誤載不害真意;而是言行不一的矛盾行為不予尊重;三是有疑義時應做不利于條款制定人的解釋。該規則的適用范圍是有限的,通常只在符合如下兩種情況下才能適用:合同中某個用語的含義含糊不清;運用其他解釋規則都不能得出合理解釋。我們有理由相信,提出某條款的人是基于其利益而提出的,他應該為其用語不準確和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承擔責任。但我們多數學者認為有償合同應按雙方都比較公平的含義解釋。公平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看起來不利解釋規則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后者是實質上的公平,但筆者看來不利解釋規則卻體現了實質上的公平。提出條款一方有義務明確自己的主張,若主張自己的理解就是相對人的理解需證明之,否則將損害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信賴利益也之中很重要的利益,不能忽略之。如此看來,筆者認為應采不利解釋規則。但必須慎用,必須根據合同訂立時的情況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圖。
第三,限責條款的靈活解釋規則。免責條款包括完全免責和限責條款。國內學者多認為完全免責條款不必區分,但在英國的司法實踐中對完全免責條款和限責條款實行區別對待,對限責條款作較靈活的解釋。筆者認為英國的做法更符合實踐,特別在商業合同中,當一方由于自己的過失導致另一方的損害超過自己所擬訂的最高賠償限額時,另一方起訴要求賠償其實際損失,由于其未明確是過失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那么根據嚴格解釋,應限定為免除無過失責任,但此種情形下的英國法官往往要考慮該條款與被告所面臨的風險、他可能得到的報酬以及對方投保的可能性來判斷該條款的合理性進而確定其免除責任的范圍。由于在該案中被告所得報酬較低,經營規模較小,原告對其重要財產未投保也承擔責任,法官最后判定免責條款有效,這里就對限責條款采取了較靈活的解釋。
第四,口頭證據可改變免責條款規則。當事人一方為了達成交易在對免責條款進行陳述或解釋時往往會作虛假陳述,相對人根據其陳述而成立合同。該免責條款的內容將依據口頭證據規則來確定,而該方不能以來免責條款來免除其責任,這無異于有人說我們許諾做某件事,但我們不做這件事情也不用承擔責任。為了避免迷惑,法律上讓口頭許諾優于印制條款。由于口頭許諾對達成交易具有決定性影響,讓許諾人的口頭許諾不受約束是不公平的,而且我們應該將口頭許諾作為否認印制條款的依據,這也會是對相對人信賴利益保護的要求。
第五,根本違反合同原則。一方違反合同是如此的嚴重,使得另一方當事人根本無法通過合同履行來實現其目的。如標的物等錯誤履行使得合同目的無法實現,而格式合同的使用者通過免責條款來免除自己根本違反合同給對方造成損失應承擔的責任,法官可確定該免責條款無效。在大多數情況下,英國的上訴法院的法官將“根本性違反合同者無權依據免責條款免除自己的責任”作為了一項法律原則,但上議院檢出認為該規則只是合同解釋規則,法官還需考慮免責條款的用語是否明確,是否出于企業合理經營管理化的需要以及合同風險的合理分配來確定免責條款的效力,而不能就認為是無效的。一般來說,違反合同越嚴重,免責條款有效的可能性就越小。但總的來說,一般情況下都會被認定為無效,因為根本違反合同的嚴重性已非常重了。但上議院采取的是更為嚴謹的態度,不宜將其作為法律規則。
上述是免責條款解釋的特殊規則,對它的解釋自然適用普通合同解釋及格式合同解釋的規則,如客觀解釋、不利解釋規則對免責條款的解釋也是相當重要的。只有對上述普通合同、格式合同、免責條款的解釋全面掌握,才能對免責條款做出最恰當最公正的解釋。格式合同的解釋是一項技術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它要求法官有更高的專業知識和法律素養,站在維護社會公正和促進社會效益的高度來解釋格式條款中的免責條款。
參考文獻:
[1]范中超.論免責條款效力的認定[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1,16(5):95-98.
[2]肖俊.論商事慣例與司法規制間的博弈——以責任保險合同中免責條款的效力審查為視角[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4(5):63-68.
[3]陳崇.格式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效力評價[D].復旦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