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龍
(730070 甘肅王力律師事務所 甘肅 蘭州)
好意同乘在侵權法學理論上有所研究,但我國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均未作明確規定,導致各地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往往出現不同的裁判結果,有損司法的統一。有的法院和法官完全不認可好意同乘規則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的適用,理由是法無明文規定,缺少法律依據,所以直接按照交警部門認定的責任確定賠償責任,如李燕華、劉鋒在《“好意同乘”侵權行為的責任承擔》一文中認為“減免好意同乘案車主責任的觀點只能認為是出于對車輛保有者的一種同情,在我國并無現行的法律依據”;有的認為同乘人無償搭乘他人車輛是明知有風險而搭乘,造成損害應由其自己承擔損失,如劉曉蕊在其《論風險自負對好意同乘利益失衡的救濟》一文中認為同乘人明知風險的存在而自愿承擔風險,運行人“對那些明知且自愿同意損害風險的人造成的損害不承擔責任”;有的在司法實務中認可好意同乘規則在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案件中的適用,多數法院都就此出臺了相關的規定。
筆者認為應當認可好意同乘規則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的適用,現實生活中不乏因好意同乘而發生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案件,完全不認可好意同乘規則的適用有違社會公平和道德,因為好意同乘是運行人出于好意與人方便,完全是一種無償行為,也是一種助人為樂的行為,應當值得肯定和鼓勵,法律應當保護運行人助人為樂的積極性。但是好意同乘并不表示完全免除運行人的責任,好意同乘絕不意味著乘車人自愿承擔乘車風險,運行人也不能因為無償而置好意同乘者的生命財產于不顧。
好意同乘究竟是一種什么行為在司法理論上也有爭議,筆者認為好意同乘雖不是一種典型的合同行為,但這種情形符合無償合同的特征,可以參照合同法上無償合同的相關理論,因為乘車人搭乘運行人的車輛完全是無償的,沒有支付對價,運行人僅承擔義務,而乘車人僅享有權利,而在無償合同關系中只有在一方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下才承擔賠償責任,僅有輕微過失可不承擔責任。因為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只能是過失,即使運行人負全部責任亦可減輕其賠償責任。
首先要明確好意同乘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運行人承擔責任歸責原則。好意同乘案件不是一種特殊侵權行為,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如果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不能適用無過錯責任進行歸責,否則對運行人極不公平。公平原則在好意同乘案中也不能適用,因為公平原則只有在雙方無過錯的情況下才能適用。好意同乘道路交通事故中運行人只有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責任,如無過錯則可免責,因此好意同乘案件中運行人承擔責任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這是侵權行為的一般歸責原則。當然如果駕駛員是車主的雇員,則由雇主承擔責任,此時雇主承擔的是無過錯責任,這是例外情況。
其次要明確好意同乘案件中運行人承擔責任的性質是什么。筆者認為,好意同乘中的運行人承擔的是一種補償責任而非賠償責任。2004年4月28日在江蘇常州市召開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疑難問題暨司法解釋適用研討會”認為,“完全的好意同乘,即無償的同乘人遭受交通事故的損害,基本規則是車主應當適當補償,而不是賠償。出于意外而致害同乘人也應當適當承擔補償責任,但是這個補償責任可以適當降低。”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王利明版《侵權行為法編》第197條規定“無償搭乘他人的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的,交通工具提供者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著名侵權行為法專家楊立新教授也認為在交通事故中,好意同乘者作為一般受害人應當得到適當的補償。
那么在道路交通事故案中,好意同乘人受到損害,如何確定運行人具體的補償責任呢?筆者認為,既然運行人承擔的是補償責任,就應當區別于一般道路交通事故中完全按照交警部門劃分的責任來確定具體的補償金額,應當由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確定適當的補償數額,但一般不少于一般受害人賠償數額的二分之一。在好意同乘案件中可能存在如下一些情形需要具體分析:
(1)如果運行人與其他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僅運行人有過錯的由運行人承擔責任,同乘人也有過錯的,由運行人與同乘人共同承擔,如他人也有過錯的則由三方按過錯比例分擔責任。
(2)如果交通事故的發生是由于意外原因導致則運行人可不承擔責任。例如由于道路的原因或緊急避險造成的事故,如運行人盡到了注意義務無過錯,運行人可免責,當然如緊急避險是由于他人造成的可由他人承擔責任。因車輛本身的原因如爆胎、剎車不靈等而導致,如果運行人有過錯,運行人的補償責任還可以適當降低。
(3)如果運行人與同乘人事先有免責約定且運行人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該約定存在,如非由于運行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同乘人損害的,應當按照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免除運行人的責任。如果是由于運行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則不能免除運行人的責任。
(4)如果同乘人明知運行人無駕駛執照或醉酒駕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同乘人損害的,同乘人應自擔至少50%的責任。
(5)如果交通事故的發生是由于其他車輛造成且逃逸,運行人無過錯,運行人無需對同乘人承擔賠償責任。
(6)如果同乘人在車輛行駛途中參與駕駛或輪流駕駛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同乘人損害的,按照運行人與同乘人的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7)如果同乘人分擔了運行人的部分燃料費、過路費等小額費用,但是所支付的費用又低于客運合同的費用,此種情況下可以參照客運合同的賠償標準,以適當低于該標準、高于單純的好意同乘的標準確定。
對于好意同乘人的損失運行人僅限于補償其直接物質損失,不包括間接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由于好意同乘道路交通事故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也沒有相應的司法解釋,而現實生活中此種情況又屢見不鮮,因此期望立法機關或最高法院能就此作出相應的規定,以統一司法實踐,維護司法的統一和權威。
參考文獻:
[1]喬輝.人民法院關于好意同乘案件處理規則在司法中適用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4(7):123-124.
[2]劉登光.論好意同乘中的民事責任[D].山東大學,2010.
[3]徐佳.“好意同乘”致害民事責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