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菠
(10019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筆者將從原則和例外兩個角度對金錢“占有即所有”原理進行分析,考慮到這個原理所包含的原則性內容已經有很多的相關研究了,所以,本文將重點從例外性的內容出發對這一原理進行分析。
金錢的“占有即所有”原則即指貨幣的所有權與占有具有一致性。顯然,這一規則較其他財產所有權的變動規則而言是極其特殊的。對此原則的成因,臺灣學者鄭玉波先生有精辟的論述:其一,由貨幣之固有本質所使然;其二,由貨幣的價值所使然;其三,由于交易上的需要所使然。
由此可見,作為原則性的“金錢‘占有即所有’原理”具有深厚且難以在短時間內動搖的理論基礎,面對快速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我們需要做的是盡可能地明晰一些此原則下的例外情況,并以“例外”來更好地劃定原則適用的邊界。
“貨幣的所有與占有一致”規則在適用中的例外在實踐中爭議較大的主要是某些專用資金帳戶中的錢款。根據其性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軍用資金賬戶、國家辦公經費資金賬戶等具有特殊性質的專用資金賬戶,此類專用資金賬戶因其性質特殊,應當由專門的立法進行管理規范,另一類則是保證金賬戶、信托賬戶等商業性質的專用資金賬戶,這類型的專用賬戶中所適用的貨幣流轉規則則是我們研究的重點。下面以一則案例入手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
本案的基本案情非常典型:債務人某投資擔保公司向債權人李某借款300萬,逾期未還,并產生利息75萬余元,法院判決債務人歸還,強制執行時,涉及到了債務人在案外人信用社開設的一個專用保證金賬戶,余額180余萬元。案外人該農村信用社以對該賬戶內的資金享有質權為由提出異議。案外人異議被法院裁定駁回之后,又向法院提起了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一審法院認為案外人信用社對該賬戶內的資金不享有質權,駁回了其訴訟請求,二審法院對一審判決進行了改判,支持了該信用社的訴訟請求。
本案的主要爭議點是“債務人與案外人是否存在質押關系,質權是否設立”。這個問題的核心是金錢是否可以用于質押以及如果可以的話,在什么情況下質權成立?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事實上關系到了“金錢占有即所有”原理的例外情形。
根據《物權法》第二百一十二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五條的規定,金錢可以用于質押。綜合最高法院發布的54號指導性案例中對于類似案件的判決,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金錢質押作為特殊的動產質押,不同于不動產抵押和權利質押,還應當符合兩個要件:
一是金錢以保證金形式特定化。即做到專款專用,不作為日常結算使用。在本案中,保證金專戶開立后,賬戶內轉入的資金為擔保公司根據每次擔保貸款額度的一定比例向該賬戶繳存保證金;賬戶內轉出的資金為信用聯社對保證金的退還和扣劃,該賬戶未作日常結算使用,故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五條規定的金錢以特戶等形式特定化的要求。)
二是特定化金錢已移交債權人占有。擔保協議中通常約定銀行可以直接劃扣賬戶內款項,所以一般這一條件也是滿足的。占有是指對物進行控制和管理的事實狀態。本案中,涉案保證金賬戶開立在信用聯社,信用聯社作為債權人取得了案涉保證金賬戶的控制權,實際控制和管理該賬戶,此種控制權移交符合出質金錢移交債權人占有的要求。據此,應當認定雙方當事人已就案涉保證金賬戶內的資金設立質權。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保證金以專門賬戶形式特定化并不等于固定化。只要賬戶內資金浮動與保證金業務相對應就可以了。也就是說,當金錢以保證金等形式特定化并移交債權人占有的情況下,金錢可以作為質權的標的物,在此種情況下,就構成了“金錢占有即所有”原理的例外。綜合觀察司法解釋的規定和前文中提到的幾種例外情形我們可以發現,“金錢占有即所有”原理的例外和核心是“特定”,即當金錢出于某種原因以某種形式被特定化了之后,“占有即所有”的規則就不再適用了,而這個“特定”也就構成了金錢“占有即所有”原則適用的邊界。
值得一提的是,儲戶存在銀行里的錢因為不具有特定性而不屬于該原則的例外。我們要區分“我們眼中的權利歸屬”和“法律上發生的權利歸屬”,存錢到銀行的時候在法律上已經發生了占有及所有權的轉移,儲戶在此之后享有的僅僅是債權了。而儲戶之所以會認為錢存到銀行還是自己的,是因為商業銀行一般具有非常強的信用,除了商業銀行破產這種非常極端的情形之外儲戶的債權總是能夠非常順利的實現。所以,一般人的觀念里,就直接認為我們存入商業銀行的錢依然歸自己所有,而事實上,從法律的角度上看并非如此,更不能將一般大眾這種“偷梁換柱”式的觀念作為對法律上“金錢占有即所有”理論基礎的動搖。
參考文獻:
[1]鄭玉波.民法物權[M],臺灣三民書局,1986:418-419.
[2]劉寶玉.論貨幣所有權流轉的一般規則及其例外[J].山東審判,2007(3).
[3]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三版)[M],法律出版社,2005.
[4]方建國,蔣海英.商業銀行保證金賬戶擔保的性質辨析[J].金陵法律評論,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