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媛嗣
(571158 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 海口)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司法獨立和法官獨立因中國特殊國情以及集體審議和決定案件審議結果的審判模式兩個方面的影響而一直未能實現。
所謂主審法官責任制,即主審法官通過獨立行使裁斷權來完成其承辦案件的審理和判決,并對最終辦案結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負責,該制度的運行真正體現出了“誰辦案誰負責”的精神。
我國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至最高人民法院兩個規范審判法律文件出臺的萌芽期。第二階段為兩個司法文件的出臺后,此時錯案已不再是追究法官責任的主要依據,同時還對法官違法違規行為予以了考慮。第三個階段為對追責的時限予以了明確,即“終身”。2014年,為進一步明確錯案責任終身追究制的內涵和作用,主審法官責任制應運而生。
第一,全面改善法官的辦案素質的需要。法官代表人民法院實現了審判權的落實,保證其獨立,就必須對法官的辦案責任予以明確,做到責任到人。
第二,確保司法公正的需要。構建主審法官責任制度不但有利于法官整體素質的提升,還能夠有效抵御來自外部的不正當司法干預。
第三,樹立司法權威的需要。辦案法官在法院行政化運作框架下單單是案件審判流程中的某一環,其權利和責任長期未受到重視。主審法官責任制則因為其實現了法官“權、責、利”的統一,能夠通過讓法官獨立對案件承擔責任來強化其職業榮辱感和責任感,這對于彰顯司法公義意義重大。
第四,抵御司法干預的需要。要想實現司法公正不僅需要法官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還需要在當前司法制度下進一步保障法官能夠有力抵御外部司法干預。
在我國,法官的選責、責任的劃分以及權力的設定都集中到了法官責任辦案機制當中,然而現行辦案機制的運行效率并沒有預期那么理想,比如各法院法官在辦案方面存在各自為政的狀態且缺乏辦案獨立性;司法實踐中許多法官為了順利通過考核而不惜一切代價促成調解。
法律并未說明哪些案件可以為主審法官獨任或合議裁判,未從立法上明確案件范圍會使得主審法官缺乏責任感,也容易滋生各種“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另外,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職能不明、責任感缺失已成為了大部分主審法官的通病。
法官在履職過程中應該主動配合,積極接受各方的監督,并根據監督意見調整和修正自己的行為,然而實踐結果卻說明,這種監督方式收效甚微,而且浪費了寶貴的司法資源,究其原因,各個監督主體監督中存在重復監督、監督不切實際、監督參與性低的問題。從懲戒方面看,我國懲戒機構和懲戒條款都比較少,加之懲戒手段單一,無法有效約束和規范法官的行為,增強其責任意識。
主審法官責任制度的有效運行離不開配套機制的支撐,尤其是法官身份保障機制。法官雖然身份特殊,但歸根結底也是一國公民,由于社會大眾將視角都聚焦在法官責任上,故而忽略了其作為一國公民對于利益的訴求,這也是我國法官責任制長期處于原地踏步狀態的原因之一。
首先,要嚴把法官選聘關口,做到依法選拔依法淘汰。其次,構建職業化法官管理制度,引導法官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以合法途徑達成晉升目標。一方面要優化晉升流程,以辦案業績作為晉升依據;另一方面,要針對不同級別的法官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手段,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為依托,消除法官管理的行政化色彩。
據了解,很多法官辦案時或多或少都存在違反職業操守的情形,有時甚至會觸犯法律法規,此時就需要按照某種標準來追究法官的責任,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冤假錯案的出現是因為法官辦案水平低、認識不到位導致的,那么追責時應該將這些原因也考慮進去。只有在給予了法官足夠尊重的前提下對其審判權予以監督才能維持其辦案熱情,規范其辦案行為。
要聯和普通公民和公權機關的力量,通過監督,提升司法公開程度,從而對法官形成有效的約束。公開能保證法官在辦案過程中的獨立性,運用大眾的力量阻止其他力量和勢力左右案件結果,能夠減少冤假錯案的出現。
司法改革的有序推進離不開法官責任制的支撐,堅持優化與完善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題中之意,也是保證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前提條件。然而司法實踐中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法官判案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因此僅有法官責任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構建諸如程序保障、監督等配套的制度,這樣才能保證法官獨立行使裁判權,杜絕不正當行政干預。誠然,我國法官責任制成熟程度遠不如發達國家,而且這一制度的完善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還需要各級部門以及社會的不懈努力才能發揮該制度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讀本[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2]左衛民.中基層法院法官任用機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