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佳
(310023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 杭州)
在現代法治國家,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律師在法治社會的建構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律師的社會地位,直接體現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
西方國家對“法律至上”的信仰造就了法治主義傳統的深入人心,律師承載著人民的尊敬和對其維護法律的期望,更為自律,自治形式得到很好的發展。同時,也正因為國家、社會以及人民對法治正義的看重使得律師作為一項令人崇敬的職業,自然而然帶上了維護法律尊嚴的職責,也為律師的從政鋪平了道路。
我國缺少這種“法律至上”的信仰和法治主義的傳統,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經年累月的積累和沉淀。我國律師缺少國民對其應有的崇敬,這與我國律師的素質和自我定位有十分重要的關系,應該重視對律師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并且鼓勵律師參與政治而非僅僅局限于接觸法律事務。在這些方面,我國需要走的路很長,絕不是輕易改變律師制度可以解決的,不能切中核心并且行之有效的改革不能帶來突破,相反可能造成災難。
自2015年以來,關于律師分級制度改革的話題被炒得沸沸揚揚,在司法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似乎國家有意將改革的步伐踏入律師行業。對此,有人贊同有人反對,本人認為,要探討其中利弊,首先應該弄清楚律師的地位問題。律師究竟是自由職業者還是具備維護司法公正之類的職責的一個職業,對這個問題持有不同答案的學者們對律師分級制度必然也會持有不同的態度。
1980年8 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暫行條例》第一次對律師的定義做出了明確規定“律師是國家的法律工作者,其任務是對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提供法律幫助,以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從這個定義上看,律師承擔了維護法律尊嚴、維護合法利益的職責,并且作為國家的法律工作者存在,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對律師進行分級,讓公權力對律師進行管理,律師們也不會有太大的異議。
但自《律師法》制定開始,律師的性質和定位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6年5月1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中規定“律師是指依法取得律師執業證書,接受委托或者指定,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由此可見,目前的律師的定位更偏向于“自由”職業者,他們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考量,因此適用律師分級制度,讓公權力介入律師的評級考核,也許會影響律師全身心地為當事人服務,畢竟有時候,當事人所要分庭對抗的對象就是公權力機關。
中國的律師制度由西方國家引進,但后續的發展卻不如人意。在中國,律師不僅沒有取得應有的社會對其的尊重,其自身的素質也可能存在問題,缺乏參與政治的熱情,也缺乏提升自我地位的辦法。即使僅僅作為高收入職業而存在,其本身發展也存在各種發展不平衡不匹配的問題,千瘡百孔。
無論是官方還是學術界都在不斷尋求解決困境的辦法,隨著《關于建立律師專業水平評價體系和評定機制的試點方案》的下發,律師分級制度這個話題也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我對律師分級制度持反對態度。我認為,在弄清律師這個職業在社會生活中的定位之前,談律師制度的改革是十分不明智的,中國的律師制度本身就是舶來品,在沒有法治主義熏陶的基礎上,直接建立的律師制度,其根基都處于不穩定的狀態,貿然進行改革,并不可取。在律師協會仍然是一個缺乏實權的當下,貿然讓公權力介入律師業,很可能會讓律師喪失其獨立性,畢竟有時候為了保護和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律師所要對抗的就是公權力,如若律師就處于公權力的管理之下,讓律師去對抗公權力就變成了笑話。
我認為,對于律師的提升應該從基礎做起,從律師自身的素質做起,即使要改革律師制度,也不該讓公權力過多干涉律師業,現在的核心問題并不在律師的級別如何,公權力應該更多地關注司法活動,如法庭審理等存在的問題。司法缺乏公信力等問題更多是因為司法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司法工作人員的錯誤行為,而非律師的過錯。司法改革的深化是一件好事,但把握程度切中核心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謝佑平,閆自明.律師角色的理論定位與實證分析.律師制度,2004.
[2]顧培東.中國律師制度的理論檢視與實證分析.中國律師,1999(10).
[3]陳興良.七個不平衡:中國律師業的現狀與困境.中國司法,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