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怡
(100070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 北京)
刑法是我國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分重視刑法的修改和完善工作。1997年全面修訂刑法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和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的需要,先后通過一個決定和八個刑法修正案,對刑法作出修改、完善。本屆全國人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按照經黨中央批準的立法規劃安排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要求,根據中央精神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針對近年來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以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反復研究溝通以及聯系實際情況,通過各方面和各個渠道聽取意見,對主要問題取得共識,形成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
這次修改刑法的主要指導思想是: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從我國國情出發,針對社會中出現的不同以往的情況、新問題,及時對刑法作出調整。三是堅持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對社會危害嚴重的犯罪懲處力度不減,保持高度的施壓狀態。四是堅持創新刑事立法理念,進一步發揮刑法在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范社會生活方面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此次《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修法內容主要分為七個類型:①死刑改革;②嚴懲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犯罪;③完善對網絡犯罪的懲處;④修改侵犯人身犯罪;⑤完善、加大對腐敗犯罪的懲處;⑥懲治失信、背信行為;⑦因應廢止勞教后維護社會治安與社會秩序需要的而修改刑法。
我國刑法典中規定的死刑條款分布廣泛,刑法分則十章中只有第九章瀆職罪中沒有規定死刑罪名,其余九章均規定有死刑罪名。
此次刑法修改擬取消九種罪名死刑適用,具有重要意義。順應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逐步減少適用死刑罪名”的要求,有助于進一步推進我國死刑改革和人權保障的發展;其次,限制與廢止死刑成為死刑變革的國際主要潮流,并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一國際趨勢對我國死刑立法改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這次《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取消九種罪名死刑適用的原因,其主要在于:第一,這些犯罪根據其實際危害情況在司法事件發生中很少會應用到死刑,目前取消其死刑是順勢而為;第二,取消死刑后這些犯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僅次于死刑的無期徒刑,完全可以做到對這些犯罪中危害嚴重情形進行嚴打以及對社會此類情形起到震懾的作用;第三,取消九種罪名死刑適用也是貫徹我國“保留死刑,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的死刑政策的要求。
死緩罪犯執行死刑條件在我國是不斷變化的。我國1979年《刑法典》中規定的是“抗拒改造情節惡劣、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或者核準,執行死刑”,規定這樣的死緩罪犯執行死刑條件十分寬松,甚至導致司法實踐中一些死緩罪犯實施的不是犯罪行為的違法行為也有可能被判處死刑。
國家擬出草案擬進一步提高對死緩罪犯執行死刑的門檻,充分而合理地發揮死緩制度,彰顯了我國對死刑立即執行即剝奪罪犯生命適用極其慎重的現代法治與人權保障理念。
刑法具有社會保護和人權保障的雙重功能,死刑只是眾多刑罰種類中的一種,實踐證明死刑并不是最有效的刑罰手段。慎用死刑體現了打擊犯罪與人權保障的統一。針對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決定是否適用死刑,對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才考慮適用死刑,要以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加以綜合判定。
1.修改貪污受賄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定罪量刑是這次刑法修改的一個重大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發現這種具體的數額標準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犯罪危害程度的變化,同時僅僅是以數額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也不科學,使得長期以來各方力量對貪污罪受賄罪的定罪量刑標準進行完善性的修改。
草案的修改把貪污罪受賄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改為概括性模式且納入了情節或后果的考量,具體定罪量刑的數額和情節標準可由最高司法機關通過制定司法解釋予以確定,或由最高司法機關授權地方司法機關根據具體情況掌握。
2.加大對行賄犯罪的懲處力度
草案在兩個方面加大了對行賄犯罪的處罰力度,一是對多種行賄犯罪增設了罰金刑,二是嚴格了對行賄罪從寬處罰的條件。
此次草案將向近親屬等關系密切人員行賄的行為入罪,不僅是打擊日益嚴重的利用影響力受賄行為的需要,也符合國際公約的相關要求,進一步嚴密了打擊腐敗犯罪的法網,有助于反腐敗刑事法治的完善。
此次刑法的修正將一些以前沒規定為刑事處罰的行為,可以適用行政處罰的行為列入刑法。幅度之大,都是空前。在進一步打擊犯罪和明確刑罰的界限的同時,公法介入和管控社會的功能是空前的。刑法已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產生了密切和重大影響。
通過此次草案的修改,刑法法律的網織的更嚴更加嚴密,對反恐、反貪等工作有了更好的支撐。希望草案盡快實施,對我國依法治國和全面建設法治社會進行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趙秉志.中國死刑立法改革新思考——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為主要視角[N].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報,2015(01).
[2]蘇永生.變動中的刑罰結構——由《刑法修正案(九)》引發的思考[J].法學論壇,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