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強
(730000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 甘肅 蘭州)
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我國刑事檢察監督體系主要由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審判監督、執行監督四方面構成。但各環節均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我國刑事檢察監督體系的完善。
公、檢、法的基本原則即“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協調公、檢、法三個機關單位的相互關系,三機關相互配合才能保證刑事司法公正的實現。但互相配合的消極作用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制約了司法公正的實現。首先,人民法院是中立部門,但互相配合動搖了其中立地位。其次,相互配合使得控辯雙方不平衡,被告人處于不利地位。最后,公、檢、法三機關在互相制約的關系上主次不明確,可能導致審判、檢察等職能的弱化。
依照法律,公安機關批準逮捕的案件需檢察機關審查批準,在偵查活動中的違法行為也由檢察機關監督。但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實施強制措施只能進行事后監督,這也就導致公安機關采取的那些強制措施和偵查手段,事先處于無人監控狀態,有可能形成偵查過程中的違法行為被隱蔽化。再者偵查監督缺乏一整套制度,監督渠道狹窄、權威性不夠等亦可導致正常監督無法實現。
刑事檢察審判監督機制不僅是為了制約法院司法權,同時也可以保障刑事訴訟參與人合法權,只有其在刑事訴訟中正常運行,才能更好構建和諧社會、法制社會。然而,我國刑事檢察庭審監督機制偏重于庭后監督,阻礙著刑事檢察監督權的和諧運行。
首先,檢察機關可能看不到庭審活動中違背程序法規定的行為,無法監督;即使看到了庭審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卻擔心影響與法院的關系而不愿提出;就算有些提出了,因為法院未予理睬之后就不再監督。其次,從法院的角度來看,一是部分法官濫用庭外調查權,二是將庭外調查演變成庭外偵查,以此來規避審判監督。最后,我國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對法院審判庭后監督,決定了審判監督處于被動地位,制約著監督效力的發揮。
任何刑事訴訟的判決,只有執行了才能稱得上完整的判決,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情況須有監督權。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存在很多不明確之處,例如,交付執行自由刑未規定明確期限、死刑臨場監督做法各異、財產刑執行監督存在空白等。
刑事檢察監督體系作為我國法律制度改革與完善的重要內容,其完善必須遵循以現實國情為基礎、以《憲法》為根本準則、以司法規律為引導等原則,秉承這些原則才能實現刑事檢察監督體系的改革、更新與完善。
刑事檢察監督體系的制訂必須遵循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基礎,這就要求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改革必須立足國情,即檢察機關應在加強法律監督、保證《憲法》和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前提下,設定不過于超前、符合國情的刑事檢察監督制度改革目標。為此,需根據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發展現實逐步深化改革,及時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階段性改革成果加以固定、層層推進,從而順利實現刑事檢察監督體系改革的最終目標。
《憲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位于最高地位,其他法律法規等都不能與《憲法》相抵觸。因而,對刑事檢察監督的改造、對《刑事訴訟法》的修訂等都應該遵循《憲法》原則,不能違背《憲法》的相關規定。
司法刑事檢察監督屬于司法活動的內容之一,而公正是司法活動的永恒目標,因此刑事檢察監督的改革與完善應當遵循司法活動的發展規律。在進行刑事檢察監督制度改革完善時,首先,應當給予檢察機關充足的權力,以保證其在司法活動中能夠盡職盡責;其次,設立有效的監督與制約機制,對檢察機關權力行使加以約束,以防止權力被濫用。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檢察機關在立案監督程序化過程中,應當通過立法完善和程序設計優化,強化對前一種行為的監督,建立對后一種行為的監督。
首先,通過立法完善立案監督范圍。立案監督的范圍、形式、具體程序等內容的完整性是立案監督法律規范是否完備的最關鍵表征。因而,必須通過立法對“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監督、違法撤案監督等立案監督范圍加以完善。
其次,完善立案監督信息溝通機制。監督信息來源閉塞、渠道不暢是立案監督的重要障礙。為此,一方面需拓展立案監督渠道,以促進信息流通;另一方面需完善并推廣刑事案件通報制度,建立刑事案件網絡信息平臺,促進信息共享。從而建立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拓寬監督信息渠道。
再次,完善立案監督具體程序。監督程序是否合理、是否完整決定著監督效果能否有效實現。因此,應對立案監督標準加以明確界定、對立案監督程序加以完善,以確保立案監督具體程序的完整性。
我國《刑事訴訟法》只規定檢察機關有通知公安機關立案的權利,而沒有立案權。若實踐中如果公安機關拒不立案,檢察機關也無能為力。因此,為保障公民權益,應當賦予檢察機關在這種情形下的立案偵查權。但賦予檢察機關直接立案偵查權,并不是指所有公安機關不予立案的案件,檢察機關均可直接立案偵查,而是必須同時符合以下五個條件。一是公安機關需對不立案理由作出說明;二是公安機關所作出的不立案理由無法成立時,則需發放通知立案書給公安機關;三是通知立案書送達公安機關后,仍不立案;四是在公安機關管轄范圍內的重大犯罪案件;五是檢察機關需報請省級以上檢察機關批準才可對立案監督案件進行自行偵查。
我國的檢察機關是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立法應當取消“配合制約”原則,為完善刑事審判監督,應對審判監督程序中檢察機關的監督地位予以進一步明確,對審判監督程序加以細化,從而對審判程序施以更好的監督。此外,應圍繞抗訴這一核心,積極完善刑事審判監督格局,對定罪不當問題、審判程序違法問題、量刑嚴重失衡問題等加以監督和糾正。
在執行監督過程中,導致監督不力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立法的強制性保障。因此,需通過完善執行監督權、監督程序細化等立法實現立法完善;同時,需做到立法規范的高度統一,以有效避免各部門在相互配合的過程中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
參考文獻:
[1]葉青.刑事審判監督述評[D].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03期,第 75-79頁 .
[2]劉計劃.檢察機關刑事審判監督職能解構[J].中國法學,2012年第05期,第133-148頁.
[3]卞建林,桂夢美.啟動刑事審判監督程序的困境與出路[J].法學,2016年第04期,第42-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