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健
(100000 北京京平律師事務所 北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條之規定: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之規定。
1.出嫁后戶口未遷出的情況
這種情況應當取得征地補償款,因為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所以出嫁女仍然享有土地承包權,依法享有征地補償款。
2.出嫁后戶口遷入小城鎮的情況
這種情況的出嫁女也有權取得征地補償款,因為國務院〔2000〕11號文件精神鼓勵和支持而進城鎮的,該文件特別提到:對進城鎮落戶的農民,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
3.出嫁后戶口遷入大城市的情況
這種情況的出嫁女已經喪失土地承包經營權,所以也不能分得征地補償款了。
4.出嫁后戶口遷入其他村的情況
這種情況一般也無法分得征地補償款,因為戶籍遷出,出嫁女在婆家已經取得土地,娘家土地被收回。所以喪失了娘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為保證農村籍義務兵和初級士兵服役期滿退伍回鄉后從事生產勞動的需要,法律明確規定保留他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義務兵和初級士官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應當保留。《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條規定,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權依法獲得相應的補償。因此,農村入伍的義務兵和初級士官戶籍所在地土地被征用的,應當享受當地公民的同等待遇。
原戶籍是農業戶口的在校大中專學生,其戶籍的遷出并不表明其已經脫離了原集體經濟組織,之所以會將戶籍遷出原所在的村集體組織,是基于學校學籍管理規定的需要。在校讀書的大中專學生雖然離開了原戶籍所在地村集體,但其離開戶籍所在地的村集體并非是去就業,而是到學校里學習,是一個典型的消費者。他們在校的生活費、學費以及其他的花費基本上是依靠在農村里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供給。如果排除原農業戶口的在校大中專學生享受分配征地補償費的權利,一方面會加重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負擔,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及農村的發展。因此,在校大中專學生在學習期間,仍然應看做是其原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相關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的事項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力和合法財產的內容。因此,如果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召開村民大會等民主自治的方式進行表決,排除在校大中專學生享受分配土地補償金的權力,這雖然符合村民自治原則,但因違反法律的規定而不能獲得支持。因此,遷出村農業戶口的在校大中專學生應當享有與其他村民同等的權利可以參與補償款的分配。
取得征地補償款的前提之一為享有村民資格。那么服刑人員是否具有村民資格,是否有權分土地補償款?
對此問題,司法實踐中存在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認為,服刑人員不具備村民資格。原因在于,很多服刑人員戶口已經遷出原戶籍所有地至服刑地。即使沒有遷出原戶籍所在地的人員,也因為在服刑人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履行對集體經濟組織應盡的義務,從而喪失了與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再具備村民資格。
而另一種觀點認為,服刑人員并不能因為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就喪失村民資格,應該區分不同的情況具體辦理。
1.服刑人員仍然具有民事權利主體資格
《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服刑人員因為實施刑事犯罪行為而受到國家法律的嚴懲,喪失了人身自由及政治權利。但《刑法》與《民法》是兩部相互獨立的法律,國家根據《刑法》剝奪犯罪人員的人身自由并不意味著其民事權利能力也被依法剝奪。自然人的民事權利是自然人成為民事主體,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由此可見,服刑人員的民事權利能力并不因為人身自由的暫時喪失而喪失。
2.服刑人員并未完全喪失與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利義務關系
(1)在服刑人員被限制人身自由之前,其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當然存在。
(2)服刑人員在關押期間這種權利義務關系是否自然終止,要根據服刑人員戶口是否遷出原戶籍所在地的不同情況進行區分。在服刑人員戶口遷出原戶籍所在地的情況下,并不能以此為依據而否定服刑人員享有村民資格。因為服刑人員對集體經濟組織應盡的義務多由其家屬代為履行,而且其戶口的遷出并不是出于服刑人員本身意愿,所以其未盡村民義務是出于法律規定的原因。
因此,服刑人員的村民資格并不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喪失,其仍然享有被分配征地補償款的權利。但是在具體數額分配上,鑒于這類人員的特殊性,還是應當區別對待,靈活處理的。針對被判管制的服刑人員,由于其并未被實際關押,因而這類人員對集體經濟組織的實際義務履行并未受到影響,他們在分配征地補償款方面應當與其他村民相同。而對于被判拘役、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的服刑人員,尤其是關押時間較長的服刑人員,盡管由其親屬代為履行村民義務,但是出于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在不否定其村民資格,不剝奪其收益分配權的情況下,可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會議討論,對其收益分配權給予一定的限制。
參考文獻:
[1]李宏偉.城市房屋拆遷的土地使用權補償問題[J].學術交流,2005.
[2]王才亮.房屋拆遷疑難問題解答[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3]林朝陽.我國城市房屋拆遷補償法律問題研究[M].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