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竹
(230000 合肥通用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 合肥)
P2P 網絡借貸(以下簡稱為 P2P網貸),即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是互聯網技術與民間借貸結合的新型產物,實現了民間借貸的電子商務化。P2P網貸并非是我國的產物,但它在我國異常高速地野蠻生成了10年,經過了中國式的細化和整合,完成了中國特色的融資需求與民間資本的融合。中國民眾自古有儲蓄的習慣,閑散資金有了一種新的投資選擇;面對融資難、貸款難的中國現狀,P2P網貸無疑為我國中小企業及個體消費群打開了一個新的渠道,使民間借貸陽光化。本可以實現雙贏的普惠金融,因為法律監管長期的真空狀態,我國P2P網貸市場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出現了許多卷款跑路、失聯、“裸貸”和黑客攻擊等負面事件。連續三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將互聯網金融作為重要內容,強調防范風險,鼓勵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隨著2015年08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2016年08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的出臺,可以看出,我國政策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將網貸平臺逐步歸于合法化管理,并鼓勵創新,但要求防范風險,引導其健康成長。網貸平臺的興起和發展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是這個時代的訴求,若能將其合法化、合規化,本人認為,其發展前景是令人憧憬的。但不可否認,隨著互聯網專項整治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網貸平臺生存成本增加,該行業不可避免要進行新一輪洗牌,改革無疑將會是一次陣痛。對于P2P,2017年將會是“創新”“合規”“健康”發展的“轉折年”。
2015年08 月《指導意見》強調P2P網貸是依托互聯網個體之間的信息中介。這就從法律上明確了網貸平臺與借款人、出借人都是居間服務法律關系,而借款人和出借人是民間借貸關系。①
以拍拍貸的散標模式為例:用戶進行注冊,提供基本信息后,平臺通過魔鏡系統對其評級;借款人在平臺上發布借款需求,投資人根據信用等級選擇合適的標的投標;標的條件滿足,生成電子借條,電子合同成立。P2P網貸平臺在這里主要的服務范圍就是搜集、核實、公布信息,并撮合借貸,收取相應的服務費。它并不直接參與到借貸關系中,只是一個連接的紐帶。這也是法律希望P2P網貸能恢復到它最初最基本的模式。
一個出借人可以分散投資到N個借款人的標的中,同樣的,借款人的一個標的可以吸收N個出借人來競標,形成N個借貸法律合同關系。借貸的風險只存在于借款人與投資人之間,P2P網貸平臺不需要承擔資金歸集、合同違約、期限及標的錯配的壓力,經營成本及風險都降低。除了去中心化的信息交流方式,P2P網貸平臺還依托數字化、信息化的審貸制度,利用互聯網打破時空局限,提高資金的利用率,最終構建比較理想化的信息對稱模式。這也是其相較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高成本、低效率的優勢。所以,對于P2P網貸,不需要有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不需要承諾保本保息,而是要求實現客戶資金的第三方存管。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使P2P網貸在英美等一些國家借款利率低于銀行同期標準,而投資者的回報率高于銀行存款利率,實現普惠金融和金融脫媒。但英美各國對于P2P網貸的定義是與我國有本質區別的,以下將做具體論述。
1.中介性質
各種網貸平臺所取得的營業執照上規范的營業范圍多為互聯網信息服務、技術開發及咨詢。那么在現實中,網貸P2P平臺僅僅收取相應的服務費、咨詢費,不涉及資金利益嗎?經調查,網貸平臺的營利方式主要靠借貸雙方的利率差,很少有網貸平臺另外收取服務費及催繳費,這與傳統金融機構銀行的營利模式相近,很難在這點上將它與傳統的金融機構區分開來。另外,網貸平臺發展到現在,為了吸引投資者,也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常見的模式是將借款進行拆分重組,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理財方式向公眾吸收資金,形成資金池。或者是將一位投資者的資金進行拆分,借給多位借貸者。這與網貸平臺發展之初,在平臺上公布借款項目,由投資者競投應標有了本質的變化。銀行本身的營利模式就是依靠資金池,但對于P2P卻是禁用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很難保障資金的安全,存在被挪用的風險;另一方面,難以保證投資人對平臺有充足的信心,不發生擠兌現象。綜上所述,本人認為,純粹、原始的信息中介在中國式的P2P網貸行業中已經不存在了。就目前P2P網貸平臺發展的狀況而言,不僅僅是一個信息服務中介,還是更類似于依托于網絡的金融理財服務公司。它不是貨幣信用活動的中介機構,而是金融服務活動的中介機構,類似“準金融機構”。但“準金融機構”的定義并沒有納入我國的法律范疇。法律不應該回避此類準金融機構在中國的發展壯大,而應該盡快將其納入監管范圍,從立法層次上維護金融穩定。從目前監管力度來看,監管部門應該不會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會給予市場適當的過渡期。
針對我國P2P是信息中介,還是準金融機構的爭論喋喋不休,有的研究者就提出了混合學說。即根據P2P網貸的實際運行模式,將其分類定性。對于完全從事信息中介服務的借貸平臺,應該認定為中介公司,享有《合同法》中居間人的地位;對于提供了擔保的信用中介型平臺或者實際上從事存貸款業務的網貸平臺給予不同的法律定位。②
網貸平臺最主要的責任就是風控,在英美等國家,它有強大的信用體系支持,有被充分信任的權威征信機構提供其信用記錄,可以說無后顧之憂。這樣可以充分發揮P2P的優勢。而在我國,網貸平臺需要依仗自己的信息收集及審核,呈現給投資者的信息已經不是原始資料,是經過平臺篩選及過濾過的信息,多數平臺也采用信用評級制度,對借款人進行信用劃分,對應不同的貸款利率。由于我國征信體系的落后,公民誠信的缺乏,社會的種種障礙,便出現了中國特色的P2P網貸:普遍的高利率與逾期賠付。其平臺的成本、社會環境、投資人的期許,這三點讓利率長期居高不下,還出現了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利率往往和平臺的實力成反比。我國現存的P2P網貸平臺數量眾多,良莠不齊,但差異化競爭不明顯,投資者往往容易被高利率誤導,而忽略了風險控制。
2.P2P網貸平臺的出路
根據相關規定,網貸平臺可以向個人、法人、其他組織借貸資金,但是《暫行辦法》限制,法人或其他組織在不同借款平臺上的借款余額不超過500萬。更重要的是,禁止借款人就同一融資項目進行重復融資。按照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500萬資金對于一家民營企業只是杯水車薪。這在一定程度上從P2P網貸堵住了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但是,對于網絡小額貸款并沒有限制借款金額,但限制其放貸的資金最多不能超過其注冊資本的1.5倍。如今在P2P網貸中,平臺只是中介,提供資金的是通過平臺投資的投資者;而網絡小額貸款平臺的本質是由小額貸款公司提供貸款資金。以后P2P網貸與網絡小額貸款會尋求更多的合作方式。借款上限的出臺對于很多擁有大標的網貸平臺無疑是一個預警,比如P2P平臺的領先者紅嶺創投。在新的法規下,P2P平臺面臨兩條出路,要么轉型,要么退出。有些P2P平臺通過將部分業務剝離,由擁有金融牌照的公司運營。如平安集團旗下陸金所獨立拆分出陸金服平臺,從事網貸業務。很多大平臺進行橫向投資品類拓展,成立或參股金額資產交易中心,或取得私募牌照來對接大額業務。一些資產、背景雄厚的網貸平臺已經走上集團化的道路,資產、服務更加多樣化。傳統實體企業也通過與互聯網金融結合的方式尋求突破,有代表性的是海爾集團與海融易等。傳統實體經濟與互聯網金融今后可能加大合作,互相滲透,互相協作。
對于大多數P2P網貸平臺而言,陸金所的模式是無法效仿的,金融牌照很難拿到,也缺少相應的技術、資金支持。還有許多P2P網貸平臺無法放棄大額的優質客戶,最終選擇退出,這無疑加劇了P2P網貸平臺的新一輪洗牌。對于小型P2P網貸平臺,不具有轉型的資本,競爭的焦點將聚集在車貸、消費貸這些領域。而這些領域還有傳統銀行、電商小貸業務的爭奪,競爭日益白熱化,其生存空間有限。
注釋:
①徐茁溪.《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制度研究》.天津工業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②任偉.《P2P 網絡借貸風險的監管應對研究 ——以 P2P 網貸平臺為視角》.華東政法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1]徐茁溪.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制度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2017年碩士學位論文.
[2]李愛君.民間借貸網絡平臺法律制度的完善[J].福州大學學報,2011年1月7日,第7版.
[3]張雨露.英國借貸型眾籌監管規則綜述[J].互聯網金融與法律 ,2014 年第 5 期 .
[4]鄭聯盛.互聯網金融監管研究系列之四——英國P2P網絡借貸的監管[J].中國金融,2011年第2期.
[5]任偉.P2P 網絡借貸風險的監管應對研究 ——以 P2P 網貸平臺為視角[D].華東政法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