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曉倩
(041400 永和縣司法局 山西 臨汾)
從簡單的生產、生活互助性借款向高利貸轉化。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一些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幫扶力度在縣域內非常小。小微企業融資困難,只好將借貸對象從銀行轉向民間。這也促使民間借貸市場從簡單的生產生活,個別的賭博、一部分人的炒股,轉向投資礦山、房地產;原來的互助成份漸漸消失。出借人已不滿足于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4倍的利息,大多以月息5分起步,甚至更多。而大多借款者也是為了取得更高的利潤才會鋌而走險借高利貸進行生產經營、擴大企業規模。
借款利息計入本金或出借時直接將利息作扣是常態。為了規避法律,出借人往往讓借款人將本金及借款期限內按約定產生的高額利息一并作為本金出具欠條,或者在出借時即將借款期限內應得利息直接扣除,但欠條仍要求借款人按原借款數額寫。比如借款100萬元,約定每月利息5萬元,借款期限半年,利息為30萬元,往往出借人只向借款人支付70萬元,卻要求借款人出具100萬元的借條。
高利貸從投資轉向房地產市場。一些手里有閑錢的農民、長期以放貸為生的高利貸出借者,都看到了賺錢的機會,他們不再滿足于向那些賭博愛好者放貸所得,便將閑置資金投向企業,以期賺取更高的回報。至此,民間借貸完全打破了自然人之間的借貸運作模式。先期投機者獲得了預期的回報,其他人也趨之若鶩,一部分人為了圓發財夢,對企業狀況根本不進行評估,和親朋湊錢后紛紛投給了無序、無度擴張的企業。然而,隨著國家政策調整,節能減排的推進,重污染的企業漸漸關停,企業借來的高利貸無法歸還,只能再借高利貸償還原來的高息貸款,根本沒有資金再投入生產經營,新上的設備無法運轉產生效益,惡性循環造成企業最終被高利貸“吸死”,本想賺得缽滿盆盈的出借人欲哭無淚,資金回收無望。
一些放貸者收取的利息早已超過應得本金或大部分本息時,但仍無法拒絕金錢的誘惑,仍幻想他們手中持有的根本不合法的“欠條”“借據”可以再索要回款,往往會要求借款人將房屋或車輛過戶給他們抵頂“尚欠借款本息”,或者提起訴訟,希望通過訴訟這一合法形式,掩蓋其獲取不當收益之目的,訴訟只是手段。
真正的借款本金數額難以確定,是如今民間借貸案件審理的一大難題。在近兩年審理的民間借貸案件中,最難確定的是借款本金數額。借條中的金額往往遠高于真正借款本金;慎重起見,法官通常要求出借人提供與借條相應的銀行轉款、取款、匯款憑證,但出借人要么不提供,要么只提供一部分——準確地說,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支付過與借條上金額相符的款項。如吳某于2014年7月份起訴孫某及某房地產開發公司民間借貸案,吳某稱孫某借用該房地產開發公司資質開發房地產,向原告借款40余萬元,要求孫某及該房地產開發公司償還,但孫某卻稱,借款時間為2012年年末,借款實際只有20萬元,吳某已取得利息就達25萬元。在2013年換欠條時,是連本帶息一并打成的欠條。吳某卻稱出借時間就是2013年,但當法庭要求吳某提供銀行轉款憑證時,他只提供了2013年借條出具時間前的20萬元的取款條,對不能提供證據的20余萬元,則稱是現金出借。而孫某所說的吳某已取得25萬元的利息,除自己記的賬本外,再無其他證據。
這種案件,法官處理相對很難,如果僅憑借條判決,可能確實將高利貸合法化,損害被告利益;如果不把借條當有效證據,又可能損害原告合法權益。
二是高利貸文本載體由原來的一張借條,逐漸演變為借款合同、抵押借款合同、買賣合同、典當合同。隨著高利貸者不斷總結經驗,加之部分律師參與、指導,使得如今的高利貸更難以識破。特別是變種后的買賣合同、典當合同,雖可看出明顯的高利貸痕跡,但囿于沒有相應的法律制裁措施,法官也無可奈何。如,同一地段商業用商品房價格均在每平方米5000元以上,但買賣合同中卻只有800元每平米;簽訂的借款合同,除有20%以上的利息外,又增加了所謂的管理費用等20%的收費;借款合同中明確用房屋、車輛作為擔保財產,但卻未辦抵押登記,財產權證照都在出借人手中。這類案件,審理中如何剔除假象,還原案件真實,是非常困難的。
首先要規范金融市場和民間借貸行為。在制度規范的前提下,應當擴大縣級金融機構對貸款的審批權限;對小微企業,應當制定相應的更為簡便、快捷的審批程序,并給予優惠貸款條件,從而讓小微企業貸款不再慢、難、少。特別是對極少數信貸人員發放貸款收取回扣問題進行嚴厲打擊,促使貸款發放正規化。同時,還應當明確規定,在民間借貸行為中,十幾萬或二十萬以上的大額借款僅憑借據、欠條,必須通過銀行轉賬,而不能現金交易。法院也不能僅依借據、欠條作出出借人勝訴的裁判。此外,對于民間借貸到期后未能還本付息的,再出具借條,應當允許計算復利;因為,如果出借人按時回收借款本息,再行出借,利息也是作為本金再行出借的,必然會產生利息。
其次是制定法律、司法解釋,規范“民間借貸”行為規范化。民間借貸在個人生產經營、小微企業發展中確實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隨著它的“變異”,也給金融市場秩序帶來一定困擾。近兩年的時間里,高利貸走過的企業和個人,都面臨破產。為改變這種混亂狀態,一是要整頓房地產開發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個人借用資質進行房地產開發行為,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只有具有資質的企業才可以開發,而非僅憑建設部的規定。杜絕個人借高利貸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可能。二是要加強立法或司法解釋,規定對長期以放高利貸為業的人,按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對高利貸出借者,隱瞞真相提起訴訟,企圖通過訴訟獲取高額不法利益的,按詐騙罪論處。三是制定法律,對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的經營范圍進行明確規定,杜絕與企業經營范圍不符的情況發生,如一旦超范圍經營,予以所獲利益幾倍甚至十倍的罰款,讓超范圍經營者不敢以身試法。
參考文獻:
[1]呂虹.當前民間借貸案件存在的問題及審理對策[J].法制與社會 ,2011(12):76-78.
[2]劉平海.關于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審理的難點與對策分析[J].法制博覽,2015(9).
[3]沈盈吟.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審理難點研究[D].云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