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杰
(211800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 南京)
因果關系是指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關聯性。對此民法學界的研究不勝枚舉,令人眼花繚亂。有代表性的觀點是:
1.條件說
認為凡是導致損害后果發生的條件,都是原因,都具有同等的作用,缺乏任何一個條件,損害都不會發生。也就是說有前者,未必有后者,但沒有前者,就沒有后者。
2.原因說
也稱為限制條件說或者重要條件說。認為在造成損害結果的諸多條件中,只有一項或者幾項重要的條件可作為損害原因,造成損害的諸個因素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起重要因素的是原因,其余因素僅僅是條件。
3.相當說
認為某種原因僅在現實特定情況中發生某種結果的,不能直接斷定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只有依照當時當地的社會觀念,普遍認為也能發生同樣的結果的,才能認定有因果關系。
4.必然說
也稱為直接說,認為只有侵害行為是損害發生的唯一條件時,因果關系才成立。這是有關因果關系的最嚴格的限定,《國家賠償法》雖然未明確表態,實際上它所采用的就是直接說,這一點在追償中表現的比較明顯。
5.法律和事實因果關系說
將因果關系分為事實和法律關系兩個層面,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進一步限制,這里還涉及受害人證明,兩個層面都存在因果關系時,因果關系才成立。
6.責任成立和范圍因果關系說
將因果關系分為責任成立和責任范圍兩類,前者礙于行為和損害這兩個事實之間的關聯性,即損害是否因侵害行為造成;后者著眼于損害與權益損失之間的關聯性。
7.蓋然性說
也稱為推定因果關系說,認為受害人只要初步證明加害人行為與損害之間可能存在因果關系,則有加害人提供反證。加害人不能提供充分反證的,因果關系成立。
行政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要件要解決的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權違法行為與受害人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問題。因果關系是哲學上的范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的前因后果的關聯性。若一個現象的出現,是由另一現象的存在所引起的,則兩者之間具有前因后果的關聯性,即為有因果關系。行政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是解決職務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關系問題,即受害人的損害結果是否為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違法行為所造成的,如果它們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則國家應對受害人的損害負責賠償;反之,國家也沒有賠償義務。所以,因果關系是聯結責任主體與損害的紐帶,是責任主體對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的基礎。
1.必然因果關系說
因果關系的存在與否及寬嚴的程度,直接影響到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的救濟范圍。在行政賠償中,有人主張必然的因果關系說,認為因果關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有兩個原因產生一個結果,也有一個原因產生數個結果的,有的原因是決定性原因,有的是輔助性條件,等等,如果對這個十分復雜的問題確立一個比較合適的學說來識別,也許就是必然因果關系說,即行為與結果之間聯系應當是必然的聯系。此結果必然是某行為而不是其他行為造成的。反之,如果有了這一行為,就必然產生此結果。在行為與結果之間如果沒有這種緊密的聯系,因果關系就不可能存在。
2.直接因果關系說
也有學者主張直接因果關系說,認為行政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應該是客觀、恰當、符合理性的,而不是機械隨意的。作為原因的現象,不僅是時間順序上應出現在成為結果的現象之前,而且還必須起著引起和決定結果發生的作用,只有與損害結果有直接聯系的原因,才是行政賠償責任因果關系中的原因。當然,直接的原因不一定就是損害的最近的原因,而是損害產生的正常原因和決定性原因。盡管在理論上對行政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存有不同的意見,但最具影響力的學說是直接因果關系說。所謂直接因果關系是指行為與結果之間有著邏輯上的直接的關系,其中行為并不要求是結果的必然或根本原因,而僅僅是導致結果發生的一個較近的原因。至于其間關聯性緊密程度,則完全要依靠法官根據具體案件的情況來決定。近些年來,西方國家在實務中也逐漸放松了對因果關系的要求,而傾向于采取直接因果關系理論。法國行政司法判例認為,因果關系應是行為和結果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或者說,有恰當的因果關系。例如,由于車輛不按規定隨意停車,造成交通特別擁擠,致使救護車無法及時趕到得重病的居民處,導致該居民死亡,法國行政法院認為居民的死亡與交通管理不善之間存著直接因果關系,因此,交通部門對此應負賠償責任;在美國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則為兩個條件衡量,一是因果之間具有邏輯關系;二是因果之間具有直接關聯性,依據人的經驗和正常理解,行為與結果之間有牽連。英國實務中也不乏適用直接因果關系的判例。例如,在一個案件中,原告由于飲用了受污染的水面而得了傷寒,因此,他向法院起訴,要求供應自來水的部門負賠償責任,法院準許了他的要求。在該案中,被告未能提供潔凈水的行為只是導致原告生病的一個直接原因或主要原因,而非必然原因。
筆者的觀點認為與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相比,行政侵權更為復雜,具體表現在:第一,行政侵權行為有時與民事侵權行為甚至與犯罪行為交織在一起。例如,某公民進城賣西瓜被人哄搶,請求公安機關予以保護,公安機關不予理睬,西瓜被哄搶造成損失,這里既存在哄搶他人的違法侵權行為,也存在公安機關不履行保護公民財產權的法定職責的行為。第二,行政侵權行為對公民合法權益造成的損害有時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例如,某鄉政府批準了公民甲的建房申請,但甲的房屋被規劃部門以違章建筑為由強制拆除,如果規劃部門的強制拆除決定合法,則拆房所造成的損失雖與鄉政府的批準建房行為不存在直接聯系,但存在間接聯系,可以認定鄉政府的批準建房行為是造成損失的原因。第三,行政侵權責任行為有時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履行法定職責聯系在一起。這里的法定職責指法律明確規定的義務或可以推定的義務。如警察發現有人毆打他人而不與制止,即為不履行法定職責。因為保護公民人身權、財產權是警察的法定職責。
針對行政侵權行為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認定行政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時,當損害結果僅與行政侵權行為相聯系時,可運用民法上的因果關系理論分析,如某警察侮辱某公民甲,公民甲一氣之下心臟病復發致死。這里死亡的原因,按照相當因果關系理論,只能是公民甲患有心臟病而非該警察的侮辱行為,當然侮辱行為是引起心臟病復發的原因,公安機關也要承擔部分因素相聯系時,要結合行政侵權行為主體的法定職責進行分析。只要行政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間接的關聯性,即可認為行政侵權因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當受害人不能從直接侵害人那里得到賠償時,可請求行政賠償。例如,當一棟大樓失火時,主人向消防機關報告并要求及時滅火,如消防機關故意拖延以醞釀成火災,那么受害人可先向失火責任人求償,如果得不到賠償,則可向消防機關請求賠償。這里消防機關拖延救火的行為雖不是損害的直接原因,但是一種不履行職責的行為,且與損害有間接聯系,因而可認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此筆者認為,行政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說應采用多元化的觀點,有利于受害人的權益,也有利于公權力的運用。
參考文獻:
[1][日]美濃部達古.公法與私法[M].黃馮明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3.
[2]江必新.國家賠償與民事侵權賠償關系之再認識——兼論國家賠償中侵權責任法的適用[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1.
[3]王澤鑒.侵權行為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91.
[4]應松年.國家賠償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