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150080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近兩年來,新聞報道和法院判決不斷上演著通過偷換商家的支付二維碼而被暴露出來的犯罪問題,此類案件通常被稱為“二維碼案”。實踐中,該類案件應如何被定性?這種偷換二維碼的行為如何能被杜絕,都值得不斷地探索。
案例一:某店抓到一個小偷,其把小店收款的支付二維碼偷換成了自己的,店主因到月底結賬才發現。經偵查表明,此小偷通過這種手段共從數個小店收取了70萬元。
案例二:張某利用自己所學的計算機技術,偷偷將某西餐廳收款的支付二維碼換成自己的,致使一些顧客在該西餐廳消費支付時,直接將錢款轉到張某的賬戶內,案發后,發現張某已從該西餐廳獲利5萬余元。
案件觀點:
上述“二維碼案”中的行為人構成什么性質的犯罪?筆者通過目前理論和實務的探討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了以下觀點。筆者認為,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是認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唯一標準。
觀點一:詐騙罪。有學者和實務派認為,此案件應該被定性為詐騙罪。首先,偷換二維碼侵財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客觀行為要求。刑法中詐騙罪的客觀行為要求行為人通過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使得財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自覺地處分自己的財物。實踐中,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在以上“二維碼案”中,行為人實施的就是一種“隱瞞真相”的行為:通過偷換二維碼冒充商家取走財物。其次,偷換二維碼的侵財行為本質是騙。該案件的行為直接指向的是被騙人,而詐騙案中的被騙人與被害人可能不是同一人,此案就是這種情況。分析得出,詐騙人是案件中的小偷和張某,被騙人是顧客,但是顧客沒有損失,其取得了想要的商品。實際遭受損失的是商家,其交付了貨物卻沒有收到其應得貨款。因此,筆者認為,行為人偷換二維碼的欺騙行為直接指向的對象是顧客(被騙人),只要顧客因受騙完成了財物的移轉,詐騙行為就已經成立。綜上,“二維碼案”中犯罪行為的實質就是行為人利用偷換二維碼的行為,讓顧客產生錯誤認識,從而自愿通過掃碼支付完成財物移轉的行為。因此,通過以上分析,該案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觀點二:盜竊罪。第二種意見認為,應定性為盜竊罪。盜竊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即占有顧客向商家支付的貨款),采用秘密竊取的方式(偷換二維碼),非法轉移了他人的合法財物。該案件中,雖然顧客的錢款并不是首先進入商家賬戶而是直接進入行為人賬戶,但是至少在顧客掃碼支付的那一瞬間,無論從社會觀念上還是從所有權上分析,該錢款都屬于商家所有和占有,行為人通過秘密手段取得對該錢款的非法占有,本質上屬于秘密竊取行為,構成盜竊罪。至于行為人僅實施偷換二維碼行為而未進一步實施其他行為,本質上并不影響其是通過秘密竊取手段取得他人財物的事實,應該是盜竊行為。因此,該案符合盜竊罪的構成要件。
觀點三:盜竊和詐騙的交織。第三種觀點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全面,為了應對未來新型的犯罪模式和犯罪行為,主張盡快立法,產生盜竊和詐騙的結合,才能更好地打擊此類犯罪。
通過上述觀點的分析展示,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理由已詳述。針對目前存在的這種新型犯罪模式,筆者提出自己的一點思考。一方面,新型的消費環境已經形成,隨之而來的犯罪模式會被更多心懷不軌的企圖者虎視眈眈。這不僅需要執法機關能夠快速追查并破獲此類犯罪;另一方面,上述三種觀點的提出為解決新型的侵財行為提供了多方位視角,為法學、法律工作者和執法機關共同探討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參考方案。另外,筆者還認為,立法具有穩定性和滯后性,不能朝令夕改,不可能就任何行為方式作出具體而細致的規定。社會生活處在不斷的變化中,新的犯罪手法也層出不窮,為了解決穩定的立法與變動的事實之間的矛盾,就必須考慮事物的本質。在判斷新的犯罪手段是否構成某種犯罪時,首先必須考慮該種犯罪的本質特征,再據此判斷具體行為是否具有該種犯罪的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