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瑩 呂 青
西安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社會大變動時期,是分封貴族政權瓦解和國民階級興起以及中央集權國家建立的過程。就儒家而言,他們的公私觀是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個重要表現,它不僅反映了他們對當時領導者的不滿和對社會穩定的訴求,也影響著后來幾千年中國人的行為選擇,甚至其對當代的人和社會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先秦時期,儒家認為公最早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公一開始是一個代表君主。到了西周時期,公成了一種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最高等爵。春秋戰國以后,在社會中予以普及,如縣公、公民等,兒子稱父親為公,妻子稱丈夫為公。而且,當指與公相關的事物和行為時,有公田、公邑、公室等說法。但是私與公式相對的,開始它也是社會身份的象征。私就是比公的身份低的人,它既可以是諸侯貴族,也可以是一般普通百姓,與公相對而言。當指私的事物和行為時,有私田、私家、私門等。總之,先秦儒家在開始時的公與私都是代表社會身份的象征或與社會身份相關的一些事物,在春秋戰國之后,公與私就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含義在有具體變得更加抽象。
“公”與“私”在后來慢慢表現為社會存在、社會價值或道德規范,它們之間的關系被認為處理社會關系的一種準則。公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公共性內涵。先秦儒家認為代表著公的社會存在必須要發揮與它相對應的社會價值,要做到“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君主應當要代表仁和義的大公之心。天子是絕對的公,他不僅是的君主,他也代表天下人共同的利益,同時也代表著國家的利益。無論是君主還是個人都要將自我與整個國家整個社會融為一體,通過實際行動來回報社會。
在歷史的發展中,與公對立的私也具有除身份象征外的其它意義。首先,個人情感就屬于私的范疇,與公義相對的私欲、私怨,與公法相對的私恩、私惠等,還有和家人的親情都屬于私的范疇。其次,凡是與公共理性與倫理道德相對的主觀因素都屬于私的范疇,私代表個人利益,公私觀念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先秦儒家學者的公私觀與義利觀是緊密聯系的,義利關系本質上也就是公私關系。義是指天下、國家、群體利益,即公利;利主要是指個人利益,即私利。相對于我們每個人獨立的人和自己的私利來說,集體的利益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孔子主張重義輕利,他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要求“無見小利”,(《論語·子路》)這些話語都反映了孔子重公義輕私利的基本態度。孟子主張重義輕利,提倡以義制利,在兩者不可兼得時應當舍私利而取公義。①孟子認為,如果人們只追求自己的私欲,而忘了公共的利益,那么這個社會就會失去和諧、公平正義,從而使國家滅亡。所以,他主張我們應先國家后自己。
總之,當個人之“私利”與社會的“公利”發生沖突時,應當“大公無私”、“公而忘私”,這也是儒家在利益關系上重公利輕私利的的基本價值取向。
先秦儒家對人自私自利本性有很深的認識,肯定了人的主觀情感尤其是血緣親情,但他們依然認為私仍然是一種邪惡的存在,人要“止于至善”,崇公善抑私惡。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孔子重視后天的學習,認為習的是“圣人之道”,目的是“止于至善”,而至善的要求就是至公。同時,他認為作為君子要克己復禮,將一種公正無私的公心置于主觀情感之上。荀子所說的私欲其實也是指的人的七情六欲,所以他主張公而反對私情。同時,儒家雖然肯定了人的家族血緣親情,但他們將家族血緣親情作為建構社會公共倫理和培養公共理性的基礎,通過個人家庭責任意識的建立進而建立起政治或社會責任意識。
可見,無論是人的本性還是血緣親情,先秦儒家雖然肯定人之私的普遍性,但在道德倫理上仍然強調要抑制人的私欲以達到至公至善的目的,崇公善抑私惡。
先秦儒家認為公的社會存在對個人私利具有優先性,他們對人私欲的否定除了普通人還包括領導者,他們反對以個人私利損害國家公義,因為國家公義得到保障,個人私利才能實現。
在社會價值層面上,儒家對普通民眾之私是持否定的態度的。孔子說“君子無仲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②,這種不顧國家利益和社會公義而去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最終危及到國家的安全。孟子將那些只追求個人利益而不顧其他的人比作盜匪,他認為人的私欲和私利是應當被否定的,他主張抑制個人的私利和私欲,維護社會公義和國家利益。荀子也認為人的自私自利的本性會讓推辭謙讓的禮儀消失,社會秩序混亂,人與人之間只有勾心斗角,失去社會公義,最終可能會導致國家利益的損壞,威脅到國家安全。
當然先秦儒家對君王之私也是持否定的態度的。比如《論語》記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③《論語·先進》)季氏為個人私欲,聚斂人民之利,加重田賦,是不義的行為,有損社會公共性和公正性的。當然儒家也不是主張為政者應當完全棄絕私利的,比如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④(《論語·述而》)他們不反對人追求私利,但他們認為追求利益應公正、平等、合法的,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
總之,在政治理念上,先秦儒家認為在追求私欲時要以國家利益為前提,維護國家利益,不能以一己之私損害國家利益。
先秦時期儒家的公私觀是崇公抑私,盡管后來的各個時期的公私觀都差異,但總體上還是以“崇公抑私”作為其主導價值。比如,西漢初期,儒家代表人物賈誼認為人需要考慮他人利益,而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宋明時期,公私不僅與義利相聯系,而且還同理欲相并提;明清時期,戴震則提出了以“天下人”為主要內容的“大公”思想,⑤“公”的范圍有了一定的變化。先秦儒家的“重公利、公義,輕私心、私利”的公私觀一直貫穿著它之后的各個時期,是封建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先秦儒家崇公抑私的價值觀有利于維護諸侯族的公室權威,反對士大夫私家勢力的膨脹。然而歷代君主莫不是利用“天下為公”做“嫁衣”,把公權變為自己的私權,把公益變為自己的私益,從而穩固自己的政權。
儒家文化本身就是君主政治的堅定擁護者,他們倡導的無私的背后,是對于君主之私的絕對肯定,肯定人們私利的前提是肯定君主獨擅天下之利的大私。先秦儒家的公私觀念能夠歷千年而不衰,與它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解釋不無關系。
先秦儒家的公私觀雖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但是它奠定了中國統公私觀的基調,對我國主導價值觀產生了重大影響。先秦儒家重整體利益的價值導向,提倡仁愛精神,推崇大公無私,使人們在關心自己和家庭發展的同時,視集體、國家、民族的命運前途為最高的價值目標。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重視社會整體利益,反對個人“私利”。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不是單個的抽象的,人只有在和諧穩定、公平正義的社會當中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既不能忽視個人利益,也要重視集體和國家利益。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儒家公私觀中的合理成分,提升個體的思想道德修養與行為修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為祖國的明天添磚加瓦。
[ 注 釋 ]
①杜振吉,郭魯兵.儒家公私觀述論[J].道德與文明,2009(06).
②朱熹.四書集注[M].湖南:岳麓書社,2004.79(《論語·里仁》).
③朱熹.四書集注[M].湖南:岳麓書社,2004:144.
④朱熹.四書集注[M].湖南:岳麓書社,2004:109.
⑤苑秀麗.論儒家公私觀的基本特點[J].東方論壇,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