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鵬
(400000 德澳集團有限公司 重慶)
分析我國公司法律事務部的職能定位情況,法律事務部要加入公司核心層,謀求更為長遠的發展,必須深入研究公司所涉足的行業,并借助資源整合尋找新的業務,將法律事務部從后臺服務逐漸成為利潤中心。
公司法務部功能定位為法律風險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處置以及提供專業法律支持的服務保障部門。主要工作是參與決策(并購重組)、預防糾紛(審查合同)、依法維權(訴訟仲裁)。
崗位設置一般包含總監、經理、主管、助理、專員。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發布了一份《美國服務貿易最新趨勢:2017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法律服務市場總收入約5934億美元(折人民幣超過4萬億),緊隨在美國之后的是英國,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8.3%,即約495億美元;中國位居第三位,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6.7%,即約398億美元。
①交易平臺;②電子存證(易寶全、e簽寶);③法律大數據(無訟案例)。
①活躍用戶少、客戶轉化難;②登陸頻率低、消費行為少;③選擇能力弱、重點在比價。
雖然市場規模巨大,成長迅速,但公司法律事務部經營純市場化法律服務,因缺乏運營的整體性人才和專項經費支持,仍然前途艱險、難度巨大。
法務部應基于法律結合商業手段,初期通過務實、專業的商業談判和合同審擬,為公司降低經營成本,間接為公司創造價值。
公司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應及時收回應收賬款以彌補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耗費,保證公司持續經營;對于被拖欠的應收賬款應采取措施,盡量將應收賬款可能變為的壞賬的收回,把或有損失固定為利潤。
1.運營無形資產
根據《金融時報》報到,2011年愛立信全球專利許可費收取,已經達到10億美元,依靠專利許可費愛立信轉虧為盈。愛立信的法務部門已經成為公司最重要的營利部門。愛立信CEO衛翰思表示,將更加關注通信業的標準指定和核心專利,并將其作為公司未來的重要收入來源。
愛立信法務部的案例不但對國內公司法務部成為利潤中心照亮的前行的道路,更對國內公司法務部認識知識產權的價值,逐步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管理、運營都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可是傳統的技術應用型公司無法源生性的儲備大量的專利、商標、著作權,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足以帶來大規模的經濟效益。法務部仍無法挽回被邊緣化的命運。
2.整合傳統資源
依托公司產業布局,加入行業聯盟或協會,借助內部法務組織交流,開拓公司產業內的新業務成為利潤增長點。法律事務部應當尋找既能為本公司產生經濟效益,又能為原有公司集團內部生態中其他各方創造社會經濟價值的項目。
(1)尋找全局性,多行業的機。
德澳集團是一家集高等教育、融資擔保、風險投資、房地產開發、商業貿易、軟件開發、財務顧問為一體的民營綜合性集團公司,總資產約為20億元,銀行現金1.8億元。旗下有重慶信息技術職業學院、重慶德澳教育投資有限公司、重慶德澳商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攀枝花鼎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重慶德澳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等,是重慶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知名公司集團。
2014年8 月,公司集團設立法律事務部,2017年6月,法律事務部通過和金融行業協會成員單位交流,逐步鎖定重慶主城九區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經與重慶德澳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協商并報集團董事會審批通過之后,由法律事務部設計、營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產品應運而生,月利息1.3%,期限3至6個月。截至2018年3月,平均每月的放貸總額約為1800萬元。在風險可控、客戶優良、資本充足的背景下,法務部成功結合集團公司涉足的傳統金融行業,成為集團公司利潤中心之一。
這樣的項目需要來自多個利益相關者的多樣化投資,并且可以擴大規模,惠及其他社區和地區。
(2)尋找啟動和擴大規模所需的資金,促進公司變革轉型。
公司自身資源有限,比較青睞投資凈現值為正、安全穩妥、能夠快速收回成本的項目,但生態系統轉型需要破壞現有平衡,在遠離總部的地方建立跨行業的新型關系?,F有的組織架構、激勵措施和公司文化會令顛覆性創新面臨重重障礙。
法律事務部在公司轉型變革的過程中,應當積極為公司尋找提供啟動資金的合作伙伴,將變革的阻力盡量降低??梢韵蛟揪徒⒃谛滦蜕鷳B系統、短期財務回報壓力較小的組織尋求合作。
譬如:德澳集團房地產抵押貸款產品歷經7個月的投放,保持月均放貸存量余額為7200萬元,但規模則受自有資金限制,無法增加。要進一步擴大法律事務部的影響力,則必須找到擴大規模所需的資金,來源可以為銀行性金融機構、基金公司甚至資金充裕的個人投資者。
總的來說,我國的公司法律事務部結合商業思維在業務創新方向,應把從后臺服務逐漸轉變為利潤中心設為目標;將降低運營成本、守護經營成果、創造市場利潤做為參與企業經營的主要工作;將尋找全局性,多行業的機會,啟動和擴大規模所需的資金,促進公司變革轉型作為階段性進步的手段,逐步提升和體現公司法律事務部的地位以及價值。
參考文獻:
[1]《法務部成愛立信最重要盈利部門》.資料來源:http://it.sohu.com/20130109/n362908667.shtml.
[2]《哈佛商業評論〈消除貧困的終極解決方案:包容性增長戰略〉》.hbrchina.org.FERBRUARY (2018),P91-P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