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茂杰
(276000 臨沂市環境保護局 山東 臨沂)
美國是最早提出環境影響評價并將其制度化的國家。1969年美國國會制定通過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通常被認為是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起源,它在全世界首次通過立法的形式將環境影響評價作為一項制度確定下來。確定任何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影響的立法建議、政策及聯邦機構所實施的重要行動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實施前應對其環境影響進行詳細細致的說明。《國家環境政策法》與以后出臺的《國家環境政策法實施程序條例》等一起構成了美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法律基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環保署(EPA)成立,負責審查其他聯邦機構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確保符合《國家環境政策法》的規定,并建立了專門的國家文件系統用以備案。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和EPA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無審批職權,僅起建議、指導和協調作用。環評報告無須經EPA批準,但必須經他們審核評議和提出意見。在審議過程中,如發現對環境質量和公眾健康有顯著的不利影響,構成環境否決時,EPA有權將此案呈請環境質量委員會裁決終止或進行協調,特別重要的直至報請總統決定。
總體來看,《美國環境政策法》關于聯邦政府各部門對重大行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定是成功的:一是促使聯邦政府機構對重大行動的潛在后果予以重視;二是通過公眾評議和公開聽證制度將公眾納入了政府部門的決策過程;三是在做出重大決定的聯邦政府機構與將要承受這一決定帶來的環境影響的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合作對話的橋梁。總結起來美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側重于重大環境影響,制度設計目標明確,重點突出;②美國環境影響評價并不作為核心制度使用,評價過程強調專業知識和科學分析的應用;③“制度”與“公示”是貫穿環境影響評價全過程的主線,環評并不作為直接的行政審批項目。
1990年2月12 日德國頒布的《聯邦德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并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經過四十年多年的發展,德國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的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德國的環境影響評價主要評價項目建設對人、動物、植物、氣候、土壤及文物產生的交互影響,其目的主要在于如何進行合理的規劃。德國的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在項目建議書階段就開始進行,它只為建設項目的審批提供科學依據,為決策做準備,為主管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但在項目環評報告書中并不被給出是否可行的結論。
日本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基礎為1997年頒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法》該法由日本環保廳倡議并制定,它規定公路、鐵路、飛機場、電廠等13類項目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并根據規模大小將建設項目分為兩類。建設項目較大且環境影響較大的稱為一級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建設規模較小的成為二級項目,是否需要進行環評,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區域生態環境、當地政府要求進行判別。日本環境影響評價非常重視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環境行政部門的參與程度低,體現出環評制度不是環境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更多是一種企業、公眾、地方政府及行業主管部門對于預防污染危害的一種全民參與制度。其主要特點有:①環保部門在環評審批程序中并不處于主導地位,不具備審批職能;②日本的環境影響評價不是對于所有的項目進行環評,而是通過對建設項目進行篩選,強調環評成本;③建設項目建成后實施跟蹤審查制度,監督項目實施后有沒有達到環境影響評價的結果和預期目標;④重視公民參與權。
1.環評制度側重于對環境影響重大的戰略、政策、規劃、項目等,有選擇的開展建設項目環評
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的環評制度均不同程度的側重于對環境具有重大影響的領域,如國家政策、開發戰略、規劃的制定,重大建設項目等,針對不同層次的評價對象制訂和實施有區別的環境影響評價規定。
普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由企業自主組織開展,而且并不強制要求對所有項目進行環評,在開展環境影響評價之前,一般有一個項目篩選的過程,根據行業、規模、周邊環境狀況等對項目的環境影響程度進行初步的預判和篩選,根據篩選原則有選擇的開展建設項目環評,以簡化環評程序,降低成本。
2.環評注重科學量化分析,為決策提供專業技術支撐,不設直接的環評審批環節
環境影響評價由具有專業知識的機構和人員完成,其主要結論為項目建成實施后可能造成環境影響的量化分析和預測。環評報告或者環境影響分析報告并不作為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的直接行政審批事項,而是通常作為排污許可證等審批的技術支持文件,以及為公眾和利益相關方提供信息和接受監督之用。上述各國都沒有建立嚴格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程序,環境影響評價也不是各國環保行政部門實施環境管理的主要范疇。
3.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強化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充分利用公眾和司法監督作用,降低行政風險
國外經驗顯示,公眾監督和司法監督是環境管理行政職能良性運行的有效保障。幾個發達國家從立法到組織都將公眾和利益相關方的高度參與作為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門,公民和環保組織也在環保相關領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各國的很多法律制度和程序設計都為公眾參與預留了充足的空間和提供了方便的參與機制。
參考文獻:
[1]劉艷娟,王愛軍.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11月第5卷第4期:194-196.
[2]楊麗琴.中國區域環評的特點淺析[S].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年8月第34卷第8期: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