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萌萌
(276800 曲阜師范大學法學院 山東 日照)
互聯網對我國的經濟也起了一定促進作用,帶來機遇的同時存在挑戰,由于自身特殊,具有匿名性、離散性、廣泛性和即時性的行業特征,沒有良好的載體進行約束,導致社會不穩定,公民權益受到侵害。網警的出現,網絡犯罪行為也得以壓制,對存有僥幸心理的犯罪者給予痛擊,有效地解決了匿名性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剩余幾項特征就需要通過法律法規進行整改。2015年8月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在這項刑法中,系統地整合互聯網犯罪的各種形式,不斷對新型網絡環境下的內容進行修改訂正,具體內容為關于法律責任的劃分和公安機關履行協助取證任務以及以互聯網為抓捕工具實施幫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行為,增加注意義務條款予以規范,形成主要牽制力量,對網絡秩序的建立有一個良好的交代。
總的來說,互聯網未來發展的潛力是巨大的,十分便利人們的日常生活,但由于特征明顯,具有很強的匿名性、離散性、即時性、廣泛性的特征,這些特征被合理利用的話,就成為發展優點,但是被犯罪分子利用的話,就會發生安全隱患,強烈影響人們日常財產安全,由于傳播性廣,通過互聯網發出的信息,傳播速度難以想象,所以說對于確定犯罪地點和犯罪任務上就有非常大的難度。由于網絡自身無法甄別犯罪分子,所以給犯罪分子帶來了可乘之機。所以說有法律框架的規定約束,為公安機關控制犯罪分子提供了捷徑。
網絡服務提供者是網絡發出信息的主宰力量,網絡信息提供者控制著服務器的統一傳遞,而網絡信息就是從服務器這個周轉站發出的。也可以通俗的理解,服務器儲存著網絡信息,是一個運輸倉庫,網絡服務提供者就是管理服務器的主人,倉庫里面的全部內容都清清楚楚,并且有權利停止非法行為或者排除掉進入倉庫的資格。注意義務的含義就如字面意思一般,提前注意、預知即將要發生的行為會發生人身或財產傷害的情況,對整個行為過程中發生影響的人是有注意義務的。再用權威的研究來說,刑法學領域把注意義務一分為二,從危害結果來展開,一種是避免義務,一種是回避義務。避免任務就是通過預見危害結果,及時進行預防。而回避義務是已經開始進行中的行為,在這期間盡可能回避危害成果的發生。這項研究得到大陸法系學者和國學者的一致認同。
管領人的注意義務應從源頭控制,我國刑法沒有作出具體指示要求,但是在民事規范中有相關的法律規定。我國民法當中,安全保障義務是存在法律規定的,類別劃分上直屬注意義務。主體承擔安保任務的重要前提是整個活動有公共場所和管理者又或是群眾性組織和組織者,兩者缺一不可,這就是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7條中的規定。根據這條規定,對照網絡服務提供者和服務器之間的關系,管領人的整個活動范圍也是不受限制的,所以說性質是一樣的,那就應該主動承擔注意義務,對整個網絡空間的危害結果直接進行合理預見。
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移動數據流動就能增加經濟收入,這其中的網絡內容有真有假,有合法信息也有違法信息,作為主要責任主體,對信息的鑒別是必不可少的,嚴格按照法律責任來規范其行為,并不代表技術中立就可以摘除相關的法律責任,對違法行為堅決予以打擊,通過違法信息獲取的不正當的利益進行回收,如果通過注意義務提前預知了該信息存在違法性,應履行民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干涉,及時上報,反之縱容或者忽視,輕則成為共犯,性質嚴重的要承擔民事責任。但對于合法信息獲取的經濟收入一定要加強保護,大力支持。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逐步邁向海量數據模式,制造更高效的處理器,打造去中心化的互聯網web2.0時代。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犯罪手段更為先進,控制犯罪的能力急需加強。海量數據的數據端太多,導致數據量十分龐大,對每條信息難免存在篩查漏洞。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相關責任還需劃分明確,重視注意義務的實行,對違法行為要糾察清楚。如果提高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對網絡刑事犯罪也有一定震懾感,降低犯罪頻率。然而在責任認定上還缺乏實際標準,對具體網絡犯罪責任要合情合理的進行劃分,《刑九》的法律內容就對未來應對網絡犯罪提供了實體法律依據。圍繞注意義務來展開,確立中心地位,建立法律責任認定體系,使網絡服務提供者更加投入到網絡建設中來,分工明確,責任劃分清楚,為司法機關提供便利,打壓網絡犯罪的猖獗氣焰,為以后確立可操作性的規則規章制度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李謙.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法解釋學釋義[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2]李婕.刑法如何保護隱私——兼評《刑法修正案(九)》個人信息保護條款[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2).
[3]李玉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實踐與思考[J].法律適用,2016(09).
[4]王秀哲.我國個人信息立法保護實證研究[J].東方法學,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