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博涵
(271100 山東省萊蕪市第一中學 山東 萊蕪)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加強文化建設,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九大”政治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由此可見,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本質上是一致的,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一方面,文化建設的狀況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狀況。隨著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運行機制、管理機制等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由此引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變化。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設也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樣化,由此要求必須供應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目前,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傳統節日和紅色節日,并將其作為促進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傳統節日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是展示和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更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已經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渠道。中央文明辦于2011年起在全國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圍繞傳統節日并結合地方傳統民俗舉行各種活動,這不僅有利于引導人民群眾認知和尊重傳統節日,進而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更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成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有效途徑。
另一方面,紅色節日則是弘揚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形式,并成為僅次于傳統節日的喜慶日子,主要包括國慶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七一”建黨節和“八一”建軍等等。目前,一些省市依據不同情況確立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節日,藉此舉辦紅色旅游周、紅色電影周、紅色經典作品展等紅色紀念活動,重溫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進行改革開放的奮斗歷程,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人民群眾堅定理想信念,激發人民群眾愛黨、愛祖國的熱情。例如,作為一個綜合了抗戰文化、紅巖文化、三峽文化和移民文化于一身的重慶市,積極整合各類紅色文化資源,以紅色節日為載體,開展了內容豐富的紅色文化活動。
目前,國內各大城市積極創新活動載體,不斷開發新型的節慶活動,如讀書節、文化節、藝術節、書畫展、攝影展、文物展以及民俗展等等,它們已經成為陶冶市民情操,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市民人文素質進而形成文明、健康、勤奮、進取的城市精神的主要載體和形式。在參與這種節日和活動的過程中,普通民眾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滿足,并對其生活方式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為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群眾基礎。從全國來看,國內各類節慶活動并不鮮見,如上海藝術節、深圳讀書節、洛陽牡丹節、濰坊風箏節等等,它們均成為展示城市特色文化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深受普通市民的歡迎和喜愛。例如,為了加強外來青工文化建設,深圳市寶安區于2004年舉辦了首屆外來青工文化節,次年被確定為一個常設性的文化活動,每屆文化節都安排10項全市性文化活動,受益和參與的勞務工不計其數,已成為深圳市一個標志性的文化節慶,并于2006年被評為“深圳市最受市民喜愛的十大文化品牌”。同時,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如群眾文化館藝術團于2006年赴歐洲四國開展慰問華人華僑演出活動;寶安福永懷德醒獅隊于2009年參加“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受到了廣泛好評,極大地提升了深圳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影響力。
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綜合的社會系統工程,既有軟件建設,又有硬件建設。如果說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屬于精神文明建設“軟件”的話,那么,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則屬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硬件”,兩者缺一不可。目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影劇院、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群藝館、文化館和文化站等等,它們不僅是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保障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支撐,而且還是弘揚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支持,集中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利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各級政府可以開展健康、文明、積極的文娛體育活動,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提高群眾的文明素質,讓市民切實享受到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文化服務。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普通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高漲,各級政府均不斷加大財政力度,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采取了多想利民惠民的政策和措施,如公共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促進了公共文化的發展,受到了普通民眾的廣泛好評,真正實現了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群眾、服務百姓的宗旨。例如,自2006年以來,重慶市把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視為文化工作的“第一要務”,每年給主城以外的31個區縣各支持3000萬元,主要用于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等文化大件的建設,廣泛開展送電影、送圖書、送故事、送戲劇、送展覽、送春聯等“六送”活動。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面實現行政村“1村1月1場”的目標,基本建成了“覆蓋全鄉、資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