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玲
(212300 中共丹陽市委黨校 江蘇 丹陽)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施行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所以,必須著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
目前在資源環境保護的執法過程中,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打擊不力等問題,而執法不及時、不到位更為突出,具體表現在: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受到地方黨委、政府的隨意干涉,一些重大的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得不到追究。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現象,地方的環境監察機構片面強調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不敢碰硬、不敢執法、不愿執法。
司法在解決生態環境糾紛方面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司法的公信力不足。生態環境案件立案難、取證難、勝訴難、執行難的問題較一般民事訴訟更為突出。其根源在于對環境違法和犯罪行為沒有進行有效的追究。
在現實社會中尚未形成自覺遵守生態環境法律的氛圍。一些領導干部片面追GDP增長,不惜犧牲環境資源,激化了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甚至引發嚴重的環境污染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
(1)建立生態誠信檔案。通過建立生態誠信檔案的模式進行跟蹤管理,將其在涉及生態環保的項目審批、項目建設、項目投產和后續管理環節的經營情況,納入專門信息庫備案。
(2)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要加大對破壞生態環保的行政處罰力度,罰款數額要和企業經營違法所得掛鉤,使其能夠和違法主體造成的危害后果匹配,還要將污染造成的生態修復、生態服務期間損失以及損害評估的費用納入其中。
(3)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對環境造成重大污染,致使公私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和人員傷亡的,要以污染環境罪論處,要嚴肅追究當事人的環境刑事責任。同時,也要建立對各級政府部門領導干部的決策問責機制,實行政績考核生態保護一票否決制,對因其個人決策導致的重大生態問題,要實行責任終身追究。
近年來,一些地方環境突發事件、群體事件、糾紛事件持續增多,環保訴訟“立案難、取證難、判決難、執行難”境況仍然存在,因此,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的系統性、規范性和專業性,真正讓污染受害者、生態受損人到法院打官司的訴權得到保障,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1)嚴格懲治污染環境犯罪,維護司法權威。人民法院要依法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各種犯罪活動,加大對涉及環境資源保護刑事案件的審判力度,依法嚴懲污染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懲治環境監管失職犯罪,重視依法嚴懲發生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貪污受賄案件及破壞生態資源環境、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等背后的瀆職失職案件,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2)及時審理環境資源民事案件,規范司法行為。要暢通司法救濟渠道,完善司法便民措施,依法及時受理環境資源保護民事案件;確定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對于因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發生的糾紛,原告應當就存在污染行為和損害承擔舉證責任,并提交污染行為和損害之間可能存在因果關系的初步證據,被告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加大被告方的舉證。
(3)依法受理環境資源行政案件,保證司法公正。環境資源行政案件審理既要從程序上審查行政機關的執法程序是否合法,也要從實體上審查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行為是否符合法定標準,特別要加強對行政機關不履行查處違反環境資源保護法律法規行為職責案件的審理,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
(4)增強環境資源案件執行力度,提高司法公信。要協調環境審判與環境執法的關系。及時兌現“勝訴者”的權利,使勝訴者不再看到“法律白條”的出現。對拒不接受環境行政處罰的單位或個人,由環保法庭在履行必要的手續后,予以強制執行。
(5)加大環境資源審判透明度,推進司法公開。加大環境資源審判公眾參與和司法公開力度。自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對于有重大影響的案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公眾等旁聽庭審,增強環境資源審判的公開性和公信力。
法律的實施需要公民的守法。要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教育機制,強化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全方位生態教育體系,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通過公開審判、以案說法、發布環境資源司法重要新聞和典型案例等形式,宣傳環境資源保護法律法規,提高公眾環境資源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孫佑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法治的推進[N].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3,1.
[2]楊正華.論法治視野下的生態文明建設[J].《法制與社會》,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