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倬豐 吳小瑤
(1.512023 韶關學院法學院 廣東 韶關 2.510665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
未成年人是我國未來的希望,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關乎我國未來發展的大業。而當前,社會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和潛在因素對未成年人的成長造成了極大的隱憂。
其中,校園暴力就是對未成年人造成重大消極影響的原因之一。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中小學、幼兒園及其合理輻射地域,學生、教師或校外侵入人員故意攻擊師生人身以及學校和師生財產,破壞學校教學管理秩序的行為。[1]
校園暴力相關法律的疏漏會導致公安警察部門和司法機關對校園暴力處罰和救濟的不合理。我國采取的是一種多部門、多層次、分散式的立法模式。[2]嚴重的、具有犯罪性質的校園暴力是由我國《刑法》規定的,其次是由《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最輕的是由《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和地方性法規規定,而對于受害者的賠償與補償則由《民法總則》規定。
首先,如此紛繁散亂的法律規定,既不利于社會和學校對于校園暴力的法治宣傳,也不利于未成年人去了解校園暴力的相關法律。一部系統的反校園暴力法不但能減少普法困難,還能更加合理系統地指導法官進行判決,從而更有利于造成良好的社會影響。
其次,當今的法律中《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對于校園暴力的規范過于籠統,難以指導具體實施,而比較具體的《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卻對于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免責。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看出多層次和分散的法律規范其實很容易出現法律空白和追責混亂,并且對于很多問題都沒有全面地進行討論研究,校園暴力切實危害著未成年人的權益,因此理應受到法律系統的保護。
最后,我們不應通過《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來解決校園暴力的問題。因為《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主要對象是成年人犯罪,而不是校園暴力。從對刑罰的種類和《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種類研究中發現,現行法律對于校園暴力的處罰方式過于單一,并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長教育。因為《刑法》的處罰方式主要是剝奪人身自由和罰款,但是這兩種處罰方式難以對未成年人實施,且不能有效地達到教育未成年人的目的。而《治安管理處罰法》處罰未成年人的方式主要是警告和責令監護人嚴加管理,這兩種處罰措施程度太輕。我們現在不僅缺乏有效系統的處罰方式,還缺乏與其相對應的、具體的法律規定。
因此,我們理應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措施進行研究,來制定出一部新的法律。一部系統的《反校園暴力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合理的處理方式,還會對社會造成良好的影響,從而有效抑制校園暴力的發生。
由于現存法律對校園暴力相關規定的疏漏,未成年人得不到法律上系統的保護,因此存在著填補法律疏漏的迫切需要。想要完善法律的疏漏要通過規定校園暴力的構成要件和制定一部《反校園暴力法》。
反校園暴力法的原則,應當以“保障受害者權益為主,教育與懲罰施暴者為輔”。如今大眾認為《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不公,主要是它并沒有保護到受害者的權益,所以如果《未成年人保護法》結合《反校園暴力法》則能全面地起到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作用。
《反校園暴力法》的主要研究方向應當是研究處罰措施,畢竟對象是未成年人,處罰措施關乎著他們的未來。我們據此,提出以下觀點。對于情況極其嚴重的未成年人大多與家庭教育不當有關,所以對未成年人實行一定程度上的強制軍事化管理是有必要的,而不只是送去少教所接受教育。這樣能在讓未成年人意識到自己行為后果嚴重性的同時,適用一定程度的強制化管理也可以達到教育懲戒的目的,從而彌補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與不足。
研究方向是辯清校園暴力的概念和行為構成要件,特別是軟暴力的行為構成要件。部分未成年人難以認清自己的行為是否對他人造成損害,甚至沒有意識自己行為對別人造成侵害的嚴重性,而此時明確行為構成要件,不但能指導他們行為的方向,還能夠補足他們家庭教育上的缺失。
最后,對于未成年人的成長,我們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樣才能讓我國有持續不斷的發展力量。《反校園暴力法》的設立,不僅能夠系統地、有針對性地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而且還填補了法律的疏漏。未成年人是否健康成長影響著未來的犯罪率,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風氣。更加重要的是,想要建設法治社會,要從未成年人抓起。
參考文獻:
[1]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8(4):43.
[2]韓學兵.青少年校園暴力的法律干預措施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