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軍
蒼南縣人民檢察院,浙江 蒼南 325800
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為此,1963年毛澤東同志就曾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楓橋經驗”由此成為全國政法戰線一個膾炙人口的典型。之后,“楓橋經驗”得到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政動手,依靠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楓橋新經驗,成為新時期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的典范。創造“立足基層組織,整合力量資源,就地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民安”的新經驗,建立“治安聯防、矛盾聯調、問題聯治、事件聯處、平安聯創”的新機制,形成“黨政動手、依靠群眾,源頭預防、依法治理,減少矛盾、促進和諧”的新格局,體現了“楓橋經驗”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
在我國,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屬于社會治安綜合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司法機關工作的重要內容,檢察機關開展打黑除惡專項斗爭是其履行基本職能的體現。同時,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在社會治理中,要注重加強廣大人民群眾和基層組織的參與。目前,在大力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中,社會治理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可以,也應該充分借鑒“楓橋經驗”,不斷完善社會治理,加快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縱觀“楓橋經驗”,我們發現,其一個根本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為本。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楓橋經驗的具體實踐中,對當時的四類分子(富農、地主、反革命以及壞分子)的改造和幫教工作,都是從教育幫扶出發,立足于從思想上挽救和改造失足青年。這種實踐經驗充分體現了國家司法機關在社會治理,尤其是社會治安管理中充分堅持以人文本,將其作為貫穿自身工作始終的基本思想。在當下,檢察機關開展打黑除惡專項斗爭的根本目的在于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工作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也通過打黑除惡專項斗爭,教育和懲治部分犯罪分子,通過法律手段使其轉化為對社會發展有益的人。因此,無論是從斗爭的目的和對犯罪分子的改造來看,檢察機關都必須要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緊密聯系群眾、發動群眾、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楓橋經驗的實踐中,當時諸暨市的做法是充分發揮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通過建立黨領導下的“三上三下”民主決策機制,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在農村治理中的參與,使農村社會治理由一元走向多元,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地位。建立起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治理基本路線方針。從楓橋經驗當年的具體實踐中,我們現時的檢察機關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可以借鑒到的是要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根據變化的實際,不斷創新群眾工作方法,賦予群眾權力,讓人民群眾真正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在打黑除惡專項斗爭中,檢察機關要充分借鑒“楓橋經驗”的具體做法,不斷完善群防群治的治安管理機制,根據“立足基層組織,整合力量資源,就地化解矛盾,保障民生民安”的新經驗,建立“治安聯防、矛盾聯調、問題聯治、事件聯處、平安聯創”的新機制,形成“黨政動手、依靠群眾,源頭預防、依法治理,減少矛盾、促進和諧”的新格局。構建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開展治安管理和打黑除惡的具體機制體制。
楓橋經驗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社會管理,尤其是打擊違法犯罪方面堅持與時俱進。當時,由于社會環境趨于安定,違法犯罪成為人民內部矛盾,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采取了以教育為主的工作方法,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群眾廣泛參與的模式。這種與時俱進的工作方法值得檢察機關加以借鑒。檢察機關在開展打黑除惡專項斗爭時要結合不斷變化的現實情況,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對工作方法、內容、體系進行與時俱進的創新和變化,以社會治理作為防止黑惡勢力生存發展的根本途徑,對打黑除惡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提高打黑除惡斗爭作為社會治理手段之一的作用。
打黑除惡斗爭是檢察機關的基本職能,同時也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工作。“楓橋經驗”所體現出的社會治理思路對于當前檢察機關的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檢察機關在開展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時充分借鑒其以人為本、與時俱進、以及群防群治等工作思路與方法,有利于促進打黑除惡斗爭實效性的提高,進一步提高檢察機關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